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备课笔记 让《第一朵杏花》美丽绽放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6-4-3 08:53
标题:
小学语文备课笔记 让《第一朵杏花》美丽绽放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叙事类文章,记叙了竺可桢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知道,第二年孩子留心观察终于掌握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件小事,表现了竺可桢精确观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
一、解读文本确立核心教学价值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写入的文章,通过截取竺可桢研究物候学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表现他严谨治学的精神,起到了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本文的语言非常有特点,既简洁准确,又生动传神,恰当地表现了竺可桢的精神风貌。竺可桢的出场描写别具意义,杏花并未盛开,从“泛”可以感觉杏花的颜色并不是很浓烈的,但正因为杏花刚开放就被竺可桢发现了,更能感受到竺可桢对周围事物的留心与敏感。“看到杏花开了,便数了数”,一个“便”字,活画出了一位严谨认真的老科学工作者的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竺老的一个习惯:对花开草长,燕归虫飞等一切物候现象的关注。而且,他的关注与文学或艺术的观照有所区别:我们一般是“看了看”,竺可桢是“数了数”,力求准确。“四朵”,精确的数字,“不同程度”,观察细致。寥寥几笔,表现了竺老对周围事物的细心留意,其精神令人感叹。人物的出场预示了人物的性格、精神,也为下文进一步描写埋设了伏笔,可谓独具匠心,针行细密。“爷爷,您又看花了”,“又”说明竺可桢经常观察花,已经成了习惯。“竺可桢弯下腰来,习惯地问”,是竺可桢勤于观察习惯的自然流露。文中没有一处闲笔,行文准确。询问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可桢关心孩子引导孩子精确观察,反衬出竺可桢的精确观察精神。“用处”“留心”两词,又是一个伏笔,为后文竺可桢听到孩子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的兴奋做准备。依据文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目标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故把“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作为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文中两次描写了竺可桢与小学生的对话,这两次对话提示语的使用非常有特点,第一次对话使用了恰当的提示语,把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刻画得很生动传神;第二次对活非常简洁,没用一处提示语,但确切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境,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用与不用,各得其所。中年级的学生在说话写话时,由于观察不够细致,常常关注不到说话人的动作和神态,或者即使关注到了也不会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学写人物对话提示语,能更细致地刻画人物,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在一些特定情境下,不用提示语更能烘托当时的情境。根据文本提示语的使用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故把“提示语的不同用法”也作为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核心教学价值确定后,教学目标就明确了:由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语人手,体会语言表达的简洁与精确,感受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精确观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学习提示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
二、围绕目标设计板块式学习活动
如何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呢?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板块式的学习活动。
板块一:由题生疑,调动思维。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回答课文写了谁的故事?然后介绍竺可桢的主要事迹及科学成就。课文既然是写竺可桢的,为什么不用“竺可桢的故事”当题目呢?学生还没有深入学习课文,是回答不上来的,让学生存疑。
板块二:由语言、神态、动作等关键词句入手,体会竺可桢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
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具体细致地描写了竺可桢如何看杏花、谈杏花、记杏花。于是,带领学生分别研究:
1.看杏花。出示杏花图,让学生观察后描述看到了怎样的杏花。由于学生不常看到杏花,非常渴望观赏,看后自然产生语言表达的愿望。学生是以一个观赏者的姿态看杏花,所以都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杏花,但不会以科学观察者的姿态去观察杏花。那么竺可桢是怎么“看”杏花的呢?在文中找到关键词语,圈画出来,体会竺可桢的“看”与我们刚才的“看”有什么不同。抓住“便”“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去想象竺可桢观察的情景,再让学生把刚才自己对杏花的观察与竺可桢的观察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常人看花,只看美与不美,竺可桢看花首先关注数量,数了数,是四朵,数字很精确。其次,他关注杏花绽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细细看过,比较过,看出开得大小、先后……这不是我们看,而是一个“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在看。一句话、几个词就凸现出竺可桢看花与众不同——并非单纯欣赏,而是细致观察。
2.谈杏花。默读竺可桢与孩子的第一次对话,引导学生关注“又看花了”“习惯地问”,询问“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等词句,体会竺可桢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记杏花。抓住“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地记下”这个细节描写,体会竺可桢为孩子能够精确观察而高兴,反衬出竺可桢精确观察、认真严谨的习惯。
4.由竺可桢的一段话,再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反复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前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长年坚持不懈,精确细致地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读后受到的启发,然后背诵这一自然段。
板块三:学习提示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第2到第5自然段竺可桢与孩子的对话中,运用了不少人物对话的提示语:“仰起脸来天真地问”“奇怪”等,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和好奇的天性,“弯下腰来”“习惯地问”,表现了竺可桢的和蔼可亲和一贯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些提示语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物性格。先指导学生圈画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提示语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让学生通过想象还原竺可桢和孩子的动作、神态,联系生活经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运用恰当的提示语的好处。
而第9到第10自然段的对话却没有一处提示语,引导学生还原当时的情境,人情入境地揣摩人物的心情,试着给这段对话加上恰当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加过提示语的对话,体会人物兴奋、急切、惊奇的心情。接着引发学生思考:既然人物对话的时候加上提示语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那这里的对话为什么没有用提示语呢?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知道,这时的对话两个人心情都非常急迫,对话的节奏特别快,不用提示语反而更能表达说话人的心情。最后让学生总结:有时候加上提示语能够很好地表现当时的情景,而有时候不加提示语,却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加不加提示语,要看具体的情况。
板块四:拓展阅读,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课文截取了竺可桢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的一个细节,他平时都是怎样观察的呢?补充阅读材料,包括他每天在北海公园的观察活动和厚厚的气象日记,简介他在气象学方面的伟大成就,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此时再来理解他的一段话,学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这样,学生就由他的一件事、一段话,到他一贯的做法、伟大的贡献,对人物精神的认识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的纵深中一点点丰满起来。
此时,再回顾为什么用“第一朵杏花”做课题,学生的理解就到位了:课文是围绕竺可桢和孩子关于观察“第一朵杏花”何时开放这件事写的,更重要的是,“第一”是一个精确数字,没有精确的观察难以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恰好与竺可桢精确观察、一丝不苟的严谨科学精神相一致。课题“第一朵杏花”暗示的就是竺可桢的这种精神。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