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责任、分享、促感恩幼儿老师教育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4-2 16:33
标题: 责任、分享、促感恩幼儿老师教育随笔
责任、分享、促感恩幼儿老师教育随笔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意味着教育是生长生成不是制造锻铸。幼儿是有生命的作物,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而健康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感恩,学会感恩。
  一、萌发责任感,感知分享感恩
  感恩就是心存感激,不忘他人恩情的感情,或者说是由此而来的责任感。“分享”正是这种责任感的外化,责任是感恩的具体表现。
  良好的责任感,首先从认识自我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应该做;其次,要从小就让孩子参与自己的事情,切勿包办;第三,当孩子开始逐步地积极参与、主动完成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成人一定不要忘记表扬鼓励,再鼓励。在幼儿园中经常会碰到小朋友推卸责任这样的情况。例如老师布置的任务没能完成便将责任推卸给别人。比如,老师让孩子第二天把带回家的成长档案带到幼儿园,结果忘了带的孩子问其原因便说:“爸爸没帮我写好,妈妈忘了给我。”而不会想到是自己的责任。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用游戏或歌曲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例如:在游戏结束时,老师会说:“下班了。玩具要休息了,请你把玩具收拾到原来的地方。”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孩子初步感受:玩完玩具,需要归还;当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并且不断地重复,形成习惯,就会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每当游戏结束时,老师就会说:“下班了。”当孩子听到“下班了。”都能自觉收拾物品,把玩具摆放到原来的地方。老师看到能够收拾玩具的孩子要及时忘记给予表扬鼓励,例如说“晨晨今天帮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把玩具盒子放到柜子里,真棒!”,通过这样让孩子多参与活动和体验,孩子自然会觉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懂得与同伴分享交换玩具。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抢玩具这样的事情。孩子会“抢”玩具有可能是:一是孩子只想到自己要玩,没想到别人也要玩;二是孩子没有想到比“抢”更好的办法来得到玩具。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让孩子用交换玩或轮流玩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挞挞要玩小火车,但是小火车给桢桢拿去了。于是,我们可以请挞挞拿另外一个玩具,比如玩具小熊和桢桢交换。如果桢桢不愿意换,就可以告诉挞挞:“挞挞很想要小火车,对不对?可是桢桢也很喜欢,那我们请桢桢先玩,等一下就给挞挞玩,好不好?”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也培养了他谦让的美德。自己有玩具,可以和同伴一起玩;如果不想跟同伴玩,可以鼓励孩子告诉同伴:“我想先自己玩,我玩完了,再给你吧!”让孩子通过表达的方式,让对方也理解自己的追求和立场,同时也让孩子知道解决同伴间争抢玩具的方法。
  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自我服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身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家中都被尊为“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以形成他们依赖性强、好吃懒做、不能自理生活等坏习惯。家长在教育时候要提升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使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例如:在2岁左右就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吃饭、洗手、漱口、整理图书、画册,玩过的的玩具能够主动收拾起来等。使他们懂得搞好自己的个人卫生,收拾好自己的图书、玩具是自己的责任,是应该做的。而到3岁左右,孩子就有责任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鞋带叠被子等。到了4、5岁的时候,孩子就有责任整理床铺、自己洗手绢、洗袜子、对自己的言行有所约束、不能随心所欲等。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4-2 16:33

  二、生活处处实践分享感恩
  餐桌上的分享感恩。吃是孩子的本能,有的孩子吃饭时喜欢趴在桌上,用筷子把盘里的食物“翻江倒海”;有的孩子吃饭时高谈阔论,唾沫横飞;有的孩子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不顾他人,独占、独享……
  作为孩子的父母,平时考虑得比较多的也许是如何给孩子增加营养,却很少考虑餐桌上的家庭教育。家长可在餐桌上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其实,餐桌是最好的课堂。例如在家里,有的孩子经常会剩饭,或者碗里的白米饭吃不干净,却毫无珍惜之心。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说:“我们都学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就是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家长在吃饭时向孩子灌输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农民的辛苦劳作,珍惜每一粒饭,每一叶菜。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知足常乐,珍惜今日生活来之不易。
  在餐桌上,培养孩子的就餐习惯。在家中,与父母共同进餐;在社会,与朋友同学一起聚餐;如果能养成一个文明、餐桌上的家庭教育必不可少。例如: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动筷;用餐过程中,保持桌面的整洁;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不翻捡盘中食物;用餐过程中交谈要轻声;退席时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内……“在吃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每个人的教养。文明的‘吃相’应从小培养,父母自己首先应为孩子做出榜样。”在餐桌上,让孩子学会分享。记得曾经有一位中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妈喜欢吃鱼头》。在他们家,只要餐桌上有鱼,妈妈吃鱼头,爸爸吃尾巴,中段理所当然属于孩子。其实这样做,过分凸现了独生子女的“独”字,助长了孩子的独食、独霸、独享的作风,长此以往,在餐桌上,孩子会“以我为中心”,在物质上难以实现家人之间的共同分享。“晚餐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可以聊聊一天的学习和工作,谈论生活中的趣事,分享交流一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营造餐桌上和谐宽松的氛围。吃完饭,可以让孩子承担一点洗碗扫地的任务,从小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心。”
  三、与人交往不忘感谢
  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不管是家人团聚,伙伴交往,不称王称霸,不以我为中心。说出自己最感谢的人或事,学会赞美人与微笑,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大家分享,彼此互动,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谢谢”。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碰到孩子不小心把大小便拉在身上,老师会及时帮他清理,换洗裤子,而孩子不会说一声“谢谢”。似乎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得。当今孩子在父母、祖辈心中是“宝贝”,溺爱有加,而孩子自己也养成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在小朋友吃水果的时候,一个一个孩子一次来拿苹果,什么也不说,只是接过老师手中的苹果。有时,老师会装出故意不给的样子,想等哪个孩子拿到苹果后说声“谢谢”。不是老师想听声“谢谢”,而是想让孩子学会感谢别人,想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当别人为你做事后应该说声“谢谢”,从小养成感谢爱你的人,具有感恩之心。等孩子们吃完苹果后,我就问孩子:“刚才小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老师在给你们苹果时,没有马上递给你们,为什么呢?”老师接着说:“刚才老师把苹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这样你们吃起苹果来就方便多了。那么,你们应该对老师说声‘谢谢’,表示感谢哦。”从上面案例不难看出,孩子对亲人、老师的关爱熟视无睹,不懂感恩,不知感恩为何,甚至连声“谢谢”都不会说。在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中,老师有意强调幼儿在得到父母、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并学会主动帮助他人。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孩子感谢父母、老师,感谢为大家服务的人。
  感恩是一种最完美的生活态度,分享是一种最理想的处事哲学。学会感恩,懂得分享,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艺术,是一种生存智慧。

金马分园东房桥幼儿园 徐丹红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