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蕴含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等人文特征,通过欣赏、表现、探索和创造等手段,揭示浓郁的人文精神。它具有丰富综合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对学生进行一般艺术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教育。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而且能使学生接纳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化遗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的艺术品味;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中获得愉悦,而且能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群体意识与认同感;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与人格的完善。
此教材改变了传统学科知识门类划分课业的形式,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和立体性的课程结构。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注意循序渐进和实施的可行性,按低、中、高年级段分设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内容,并注意不同年级段的纵向联系。同时,注重了与其他学科、现实社会等方面的横向联系。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法,展示学习过程,逐步领略造型艺术的精华,掌握其表现手法,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本教材教学内容中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做一定的调整
三、教学措施
在注重课程内容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为更好地实施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程的审美特性,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想象、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创造性运用艺术语言,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改变单纯的技巧,技能学习,通过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教学,也重视学生的学习,倡导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教师应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要尊重与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成果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要用统一的规定去束缚学生的手脚,培养学生依靠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文化互动,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使他们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6、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课程评价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改变“像不像”等“技能性”的单一化评价标准,体现美术的多样性、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在评价中除了要完善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与方法,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
7、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理解、运用、表现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8、教师应以电视、录像、范画、游戏、故事、音乐、计算机网络等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感知与想象能力。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本次课改“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强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因此,本教材在设计时留有20%左右的课时由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师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所以美术教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广泛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各种图片、光盘、摄影资料;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博览会、艺术家工作室;校园环境、社区环境、自然环境等都是开发利用的对象。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内容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的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新资源。另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的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