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看别人的脚步,思考自己的路—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2-16 18:06
标题:
看别人的脚步,思考自己的路—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看别人的脚步,思考自己的路—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寒假不长也不短,趁着这个假期给自己定了阅读计划。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日本的佐藤学教授写的,关于教师成长、课堂改革、改变学校的书籍,书名为《静悄悄的革命》。在阅读译者序时,我了解到译者在给老师们推荐这本书时有很多老师都担心是否能读懂,读了之后能不能用上。他们提出的“后现代”、“超现代”这些词汇,是我在上学时,包括工作后都不曾接触的字眼。当我看到这样的字眼时,我才深深的害怕,原来距离在这里。别人已经跨入了“后现代”和“超现代”,我却还在“现代”徘徊,我想一定不只有我,还有众多老师都被远远的甩在了后头。这本书第一次出版于2002年,距今已经14年了,14年前这样一个教育学专家对当时教育的思考有哪些?他是如何帮助老师成长的?我都很好奇,所以在这样的好奇心驱使下,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我们都知道,教育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共通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教育方式(毕竟我们在美式教育上栽过跟头)。日本是我们的邻邦,在文化上以及历史上都有源远流长的关系,这给我们相互取经营造了条件。佐藤学教授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他在各个教室里观摩,年复一年一直如此。他发现问题、分析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解决问题,许多学校因为他收益很大。他不仅在日本走访各种校园,在中国他也走访了很多学校,见过上万名中国教师,与他们交流。抛开两国的偏见不谈,这样的教授不得不让人敬佩,这样的专业精神不得不让人折服。在书中日本同行所碰到的实际问题与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说大同小异,他们对待问题认真、朴实、讲究实效、愿意改变,这些是我要学习的。
为什么说这是“静悄悄的革命”呢?在作者序中就指出了“’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什么说是“静悄悄”呢?我觉得文中的一句话能够进行解释:“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这样“缓慢”的改变不就是“静悄悄”最好的解释吗?
书中有很多的观点,都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比如“在意开头不在意结果”,这个观点跟我们平常的认知不一样,我们都很在意结果怎么样。比如佐藤学教授形容一起研究、实践的老师,都有同样的气质——“富有个性的、彬彬有礼的、诚实的教师”,且拥有这样气质的老师只有30人,这30人也是某小学校长的得意门生。把这些气质列出来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老师一定有不少人拥有这样的气质,而我想要成长得更快更好,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养成这样的气质。比如他觉得让学生改变采取“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不要幻想孩子能够因为一件事情而产生巨大变化,教育的途径永远没有捷径。比如他经过实践得出的经验,做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做三件事:1.记录教师的教学、2.倾听教师的烦恼、3.与老师一起相互学习。想要改变教学应该先从改变教师,改变管理方法开始。教师成长的食粮是什么?是教学反思和经验交流。
在书中也能够发现我们的教师与日本的教师共同遇到的问题,比如“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教学”的问题,在一些比较偏远的乡村教师还会保留这样的教学方式,或是一些不愿意改变的老教师也还在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问题在我们中国也一样存在,但是大多数教师已经转变了教学方式,不再把孩子当作”雕塑泥“塑造成同样的模型,转而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如今与“传授型教学”相对的“主体性学习”,已经代替“传授型教学”风靡在日本的每一所学校,人们开始重视学生自主设定课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自己学习“形式,强调”自己决定“、”自我实现“,把“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制定为教育的一大目标。这引起了佐藤学教授的注意,他开始观察并思考是否大多数人把“主体性学习”绝对化、理想化了,他在这里将其称之为”主体性神话“。他思考着“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生成、发展”,而主体性只注重于“学生”这一要素,简化了其他要素,这样的学习在表面上看是积极的、活跃的,而学生的学习内容实际上是杂乱且匮乏、浅薄的,从而导致了学习的质量低下。这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实践者思考,在教学中是否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圈子。
你听过“润泽的教室”吗?在文中佐藤学教授提出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从字面意思上讲让人容易明白,就是达到一定湿润程度,有氛围,让心情愉悦的教室,但是什么样的才是“润泽”的教室?佐藤学教授当时也不明白其真正的意义。经过多年的观察,参观了无数的教室的状况后,才了解了“润泽的教室”是大家安心地、轻松地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家互相尊重,就算拿不出自己的意见也能够被尊重的轻松课堂。这样的课堂让人觉得教室里的每一个个体之间都有了联系,每个人的态度都显得柔和。孩子们减少了很多的压力,能够更好地成长起来。虽然要想营造这样的学习环境,这样柔和的学习氛围,一定要走很长的路,要经过很多文化的浸染,但是将来的课堂必将成为“润泽的课堂”。我觉得我们的学前教育更应该营造出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从小养成这样的课堂习惯,让孩子从小就能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讨论,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对各个年级段的老师也不失为是一种帮助。
佐藤学教授提出倾听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这样的观点和我们的观点有些不一样,我们比较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倾听的培养。“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用心倾听,才能产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我们要从组织孩子进行语言发展的圈子里跳脱出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让孩子能听、懂听。我们追求的教室氛围应当由“发言热闹的教室”转变成为“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从倾听到表达,才能够让孩子间的交流更加深入。
不要总是追求孩子一心一意在教室里非常认真地听讲,对各种话题、课题都保持积极的“关心、欲求”的学生是在认知上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的倦怠的学习者,这样是很恐怖的。老师们应该自我反思,我们在进行的是教育活动,不要一味追求“虚假主义”,想着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应该与孩子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才能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