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6大班第一学期班主任班级工作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4: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眼间,一学期又这样悄然而去,我们陪伴着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在无数的喜悦、惊奇、失落、感动的互相交织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和我们一天比一天亲热。学期初的时候针对我班幼儿的兴趣爱好与年龄特点制定了各项计划,我们合理地开展各项工作,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育,保证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㈠做好安全工作,杜绝安全隐患,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始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都会有意识的渗透一些安全知识,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玩大型玩具的安全、上下楼梯的安全,同伴之间交往的安全等等。我们关注每一个细节,使安全工作真正成为幼儿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并且在各个环节中渗透一些安全知识于里面,如:在一些谈话活动中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安全知识,“在大型玩具的时候应注意什么,五一在家应注意什么”等等,通过形象的图片来告诉幼儿什么是危险,让幼儿明白不能玩火、不能玩插头、过马路时要注意车辆。我们还会利用每周安全一话的时间,将一些安全教育的儿歌、歌曲教给幼儿,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各种安全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幼儿安全度过在园的每一天。
㈡结合礼仪课题,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
⒈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学期我们加强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方面的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保证幼儿学会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周让幼儿逐渐树立主人翁的精神,逐步树立班级的归属感,愿意为他人,为班级服务。
⒉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是表达的基础,因为学会了倾听,理解了讲话人的思想,同时也树立尊重他人的品德。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班有部分幼儿有时不喜欢去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结合幼儿园的“倾听之星”的专项督导活动,我们把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作为一个重点,引导幼儿不仅要听,而且要细心的听,集中精力的去听。因此我们将倾听的要求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①树立榜样:a.老师的榜样作用:老师以身作则,耐心聆听幼儿的倾诉。平时,当幼儿对老师说话时,教师当个好听众,不流露出不耐烦或敷衍的神情,鼓励他们尽可能详细地表达,并产生共鸣。b.树立认真倾听的同伴榜样。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多表扬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幼儿,从而鼓励别的幼儿向他们学习。②选择恰当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平时我们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教学活动,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听的兴趣。比如选择一些情节生动、语言幽默风趣的小故事讲给幼儿听,在讲故事前,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倾听,讲完故事后,还可以请幼儿复述故事的情节或对话,促使他们能够更认真地倾听故事内容。③通过游戏、任务,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在活动前,老师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平时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来完成,锻炼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听琴声打节奏等等;⑤班级内继续开设“礼仪之星”评选活动,让班级里当选的孩子作为其他孩子的榜样,每月从“问候礼仪、用餐礼仪、集会礼仪、着装礼仪”来开展,孩子们都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每天得到的小红花,集齐5朵可以换一朵大红花,每个月得到大红花数量多的前四名幼儿就是本月的“礼仪之星”。                                                                                                                                                                                                                                                                                                                        
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幼儿开始懂得在听故事、听他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坐姿要自然,眼睛要看着说话的人,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人把话说完,做一个有礼貌的倾听者,在今后我们将继续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循序渐进,拓展内容,丰富幼儿的各项活动
㈠踏实教学,循循善诱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从不松懈对自己的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如《你变我变大家变》、《中国娃》、《安全伴成长》、《亮眼看世界》、《七彩世界》、《动物,我们的朋友》、《开心一刻》等。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多多肯定幼儿的优点,适度、适时地给予幼儿以表扬、鼓励。
㈡快乐游戏,丰富经验
⒈角色游戏
⑴本学期的角色游戏有大调整,打乱了原先创设好的游戏区域,将游戏材料由高结构改变为低结构、半成品,让幼儿自主制作游戏计划书,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游戏中来。让幼儿在生活经验的丰富中,迁移到角色游戏中,角色游戏的情境变得更丰富了,幼儿的交往也多了
⑵装扮区的开设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角色游戏实施后,我们同时开设了装扮区,这是从浙江安吉的专家讲座中得到的启发。夏天的扇子、遮阳帽等等,与幼儿平时的生活相符,结合角色身份调整一些装扮的物品,也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丰富情境,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⒉区域游戏
这学期我们幼儿园继续开设学习型区域。区域游戏与角色游戏一样,都是幼儿最爱的游戏,也是幼儿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班开设了益智区、科探区、美工区、建筑区、阅读区、表演区、生活区等多个区域,每个区都投放相应的材料供幼儿操作探索。我们创设宽松游戏氛围,合理规划每个区域。不过区域活动的设置是灵活的,它不是一层不变地,而是应该根据各个区域特色进行有特色的布置。根据我班幼儿一段时间的游戏情况,在发现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将部分区域进行了一些调整:建筑区材料投放单一,原先只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积木,现在我们增加了一些自制的小花小草、大树、小朋友们以及一些汽车,有的是小朋友们画出来的的,有些是我们用一些废旧材料做出来的,丰富了我们的建筑天地。益智区中增加了一些自制玩具,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不仅仅局限于主题活动中的内容,我们还设计了其它更适宜幼儿成长,操作性比较强的游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如朋友住哪里以及趣味棋。在表演区中我们增加了一些表演头饰让幼儿能够尽情的享受表演的乐趣。在阅读区增添摆放了一个屏风,使幼儿能够在这个独立的安静空间中更好的徜徉书的海洋。生活区中尽显小鬼当家本色,我们将生活区与自然角进行互动结合,开辟了一块苗苗圃,幼儿每人在家中用酸奶杯种下了一粒种子带来放在苗苗圃中,然后开始照料观察它们,并且将每次的操作都记录在“自然角观察日记”记录本上,这样的形式幼儿非常喜欢,他们就像一个小主人一样,悉心照顾着自己的植物,在观察记录和相互讨论中,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
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的区域在园内的区域游戏观摩评比中荣获了二等奖。小小的区域游戏学问却很大,相信在不断地摸索学习中,我们班的区域会开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彩!
三、充分挖掘,开辟班级特色活动
本学期,我班开设了以“寿司文化”为主题的班级特色活动。此次系列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寿司的起源,知道寿司的由来,并通过家长的参与,带孩子一起了解寿司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动手参与,感受劳动的喜悦。
此次亲子特色活动共开设了4次,9月份邀请家长来园授课,着重跟孩子们介绍寿司的起源和种类。10月份至12月份邀请家长来园共同学习制作寿司,每一位家长都特别投入,孩子们也乐在其中,不光知道了寿司是如何做成的,还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吃寿司的时候更是喂自己的爸爸妈妈吃,家园互动的意义就在于此。
四个月的亲子特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也让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做寿司的这个过程。孩子的成长正是需要父母这样的陪伴。家长们都希望下学期的亲子特色活动能越办越好。
四、紧密联系,促进家园共育
⒈成长档案
成长档案记录着孩子们的每一步成长的脚步,留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描绘了幼儿园的美好生活。对孩子来说,非常具有怀念意义。每个月,我们都会认真、如实地填写孩子的情况,让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情况。丰富的特色花絮照片与介绍,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家长更直观地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变化。
⒉班级网站
每个星期我们都会及时将每周活动的计划发布在班级网站上,除次之外,我们还经常发布一些幼儿活动时的照片,图文并茂,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的情况,促进了家园之间的感情。
⒊家园联系
家校路路通、QQ、上门家访等都让我们彼此互通信息,更加亲密;,更加促进了家园之间的联系,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园的表现,也让老师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从而更好地引导教育孩子。
一个学期的工作,繁忙而又琐碎,但是,仍有许多要继续努力和改进的地方。我们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观念和方法,让我们的工作常做常新。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家长更放心、更满意,让自己更充实、更成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3 06: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