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智慧点拨:在学生“愤”“悱”之时—以古诗教学片断为例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1-17 02:24
标题: 智慧点拨:在学生“愤”“悱”之时—以古诗教学片断为例
智慧点拨:在学生“愤”“悱”之时—以古诗教学片断为例
  自由表达立足在与文本真诚对话的基础之上,这是教学的起点,它也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首先须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也就是尊重文本作者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权利。任何文本的形成,即使再经典,也是文本作者特定时空、特定情境下的一种诉说。
  一、补充言语材料,给表达以“意的积累”
  《江雪》前两句写雪景,营造出了天地情怀的意境;后两句的渔翁形象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曲折地表现出诗人不屈的情怀。学生理解雪景是非常简单,但要理解诗人不屈的情怀却是对孩子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帮助学生理解诗人不屈的情怀如果仅仅是教师简单地说教显然是苍白而无力的,当学生进入“愤”“悱”之时,也是他们接受欣然接受知识之刻。
  学生读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问:诗人真的在钓江雪吗?
  生略作思考,答:不是的,在钓鱼。
  师:这么冷的天真能钓鱼吗?
  生:钓不到鱼。
  生:低年级学过《北风和小鱼》这篇课文,小鱼都在水底游泳呢!
  生:鱼儿到水面上来会冻死的。
  师:那诗人明知道钓不到鱼,还在钓鱼,他到底在钓什么呢?
  生一片沉默。
  师介绍诗人柳宗元的经历。(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钓的是寂寞。
  生:钓的是世人对自己的不理解。
  生:钓的是自己的不屈。
  ……
  真正理解古诗,就需要理解古诗中诗人写诗时的心境与意境。古诗教学时,教师就要传授学生通过自己自己阅读而理解不了的东西。在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教者显然是牢牢把握住问题的指向。《江雪》这一首五言绝句看似简单的雪景描写,实则是诗人对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又不愿意屈服的情怀。作为主体的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文体的独特感受、体验,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不断深入地问答中引领学生不断思维,不断入情入境地有自己的出诗人借诗表达的情怀。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1-17 02:24

  二、引发小小争辩,给表达以“言的突破”
  《池上》是小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期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指名朗读并质疑:看着画面,听着同学的朗读,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活泼的孩子。
  生:可爱的孩子。
  生:在做坏事的孩子,我从那个“偷”字中发现的。
  师:为什么一个在偷偷采白莲的孩子却让我们感觉活泼可爱呢?老师先请你把自己当做是这个小娃,偷偷采了白莲,心里在想什么呀?
  生1:害怕。因为爸爸妈妈知道了要被批评。
  生2:激动。因为又可以吃白莲了。
  生3:既高兴又害怕。因为我有可以吃到好吃的莲蓬了,但是又怕荷塘主人知道挨骂。
  师:多么诱人的白莲蓬啊!难怪大家都想偷偷地采一个来尝尝。你觉得这个小娃真是“偷”东西吗?
  学生一阵沉默,一生举手:“我觉得那不算‘偷’,只是小孩子顽皮。”
生2:我小时候也偷偷地采过我们邻居家田里的菜花。
生3:我也偷偷地挖过田里的红薯。
  ……
  生纷纷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是啊,这样调皮的事情我们几乎都发生过,难怪诗人的这个孩子是那么天真、调皮可爱呢!来,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其实,生活就是课堂,充分地利用生活这一活的资源,更能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教材内容。这两句诗的那个“偷”字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者巧妙地言语点拨:“老师先请你把自己当做是这个小娃,偷偷采了白莲,心里在想什么呀?老师先请你把自己当做是这个小娃,偷偷采了白莲,心里在想什么呀?”立刻是学生进入的始终所描绘的境界。当学生真正走入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走进了那个小娃的内心,才能从“偷”字中感悟到孩子的天真、顽皮样子。
  看着学生开始就这个“偷”展开了讨论,看着那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的孩子,我不禁笑了。一幅荷塘图,一个撑着小艇的小娃,几行优美的诗句,几个简单的问题,开启了孩子智慧的大门。当学生把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所做得“偷”得恶作剧事情谈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他们就把诗中小娃得内心活动了解得淋漓尽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总之,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个性化表达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自由表达一定是真实的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

隆亭实验小学 陆晓凤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