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学写作文的途径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9 19:28
标题:
学写作文的途径
来源:宁波市翠柏小学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细水长流,绝对无法立竿见影马上见效的。很多家长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指导自身的小朋友,局部家长以为指导小朋友写作,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或以为将小朋友送到作文班,一切问题和可解决,自身也尽到了责任。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随时指导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学写作文的途径。可是我又怕有的家长会理解成是在短时间内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实写作文光靠几个死板板的方法,不多看些课外书是写不好作文的。学写作跟学任何一门技术一样,都要下工夫。下面我就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自身的看法。
对于学习写作,我最推崇这样几句话: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写作的基础是课堂、写作的关键是阅读、写作的秘诀是多练。
一、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小同学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同学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兴趣造成的。其实,作文的资料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每天会碰到许多人,遇到许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资料。假如能仔细想想这件事包括了什么道理,正确认识后将它写下来,就可能是篇好作文。
例如,有一天早上去上学,背起书包就走,妈妈忙说:“你忘了说什么了?”小朋友赶紧说:“噢,我忘了道别了。妈妈,再见!”“这才对了,路上要小心点儿!”妈妈说着笑了。像这样的事似乎司空见怪,而小朋友却忽视了。而这恰恰也是个作文资料。再如,晨会课上老师褒扬了调皮大王,大家都很奇怪。原来一向被批评的调皮大王也有优点,也会做好事,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从这么个事例又可看出老师对他的关心和老师善于调动每个小朋友学习积极性的特点。所以作文的资料就在我们身边,关键看小朋友们是否做了有心人去寻找、去发现。
因此家长要善于引导小朋友去感受、体验、认识生活,要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景、观察物,这样才干不时得到作文的新鲜资料。观察是获取写作资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悉心观察,写文章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反之写出来的文章则有可能枯燥乏味,缺少真情实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
例如有一位同学在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这篇作文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叔叔是位出色的警察。有一次,叔叔发现一位小偷正鬼鬼祟祟地朝山坡那边奔跑,叔叔立即跨上摩托车,用脚一踩油门,便“呼” 的一声飞了出去。这一句话咋一看似乎并没有错误,但只要仔细想一想,便会发现摩托车的油门并不是用脚踩的,而是用手拧的。再如另一位同学在写《美丽的秋天》这篇作文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菊花颜色可真多呀,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还有黑的呢!菊花的形态可真奇呀,有的像少女的卷发,有的像儿童的笑脸,还有的像初升的朝阳,连那些五彩缤纷的蝴蝶也经不住引诱,翩翩飞来,与它们比美。” 这段话看似很精彩,但也只需稍加考虑,便会发现,这段话也犯了与事实不符合的错误:一般来说,菊花要到深秋时节才会竟相开放,而那时几乎就没有蝴蝶了。这些同学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好好地观察,都在想当然写作文。第二位同学可能去看过菊花,只是把自身没有看到过的事物也写到文章中去了,原本是想让文章增色添彩,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因此,教小朋友观察,首先要教会小朋友们如何积极启动耳、目、鼻、舌等感官去感知事物的声、形、色、味等表象,而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符合实际。我们的眼睛就要像摄影机,耳朵要像录音机,记下周围的事物,积累写作的素材。“一滴水里能见到太阳”,这句话说的是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能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怎么学会观察呢?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学会“跟踪观察法”。这可以培养小朋友的观察习惯,也可以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兴趣。用这种观察法了解小生物的变化最有趣了!比方,你小朋友养了一只小鸭,天天看它怎么吃食、怎么叫、怎么长毛,那他的观察日记肯定生动!又比方,让小朋友去看春天里一棵玉兰的开花过程,那也很妙,看着那白玉兰花一朵一朵绽开,记下它的开花史,很有内容可写。还有,记一个实验的过程,记一粒种子发芽的过程,都回让人觉得有内容可写。这样,不只让小朋友学会了用笔记录,而且也让小朋友更全面地了解一种事物。
第二,观察还要学会找窍门,那便是抓住特点观察。无论哪一种事物,各有自身的特点。比方写风景,景的特点必需掌握,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观赏景物。还有,不同的景点也有不同的特点,到孤山赏梅,去满觉陇赏桂,到曲院风荷赏荷……观赏的重点不同,文章的内容也就不同了。写人物的外貌神态,也一样要善于抓住特点。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
第三,希望能抓住事物的形态变化。世上的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抓住了变化,也就抓住了与众不同的特点。比方夏令营布置去海滨看日出,太阳慢慢地从出现到升高,天际变化无穷。又如观察人的神态变化,小弟弟怎么从哭闹到恬静;竞赛场上的观众怎么从平静到紧张,到激动……还有气候的变化,马路上车流量的变化等等。许许多多事物的变化都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只有当我们学会观察这些变化,记载和积累这些变化的资料,我们文章的内容才会丰富和生动。
如我在要求同学写《春来了》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带领同学来到南郊公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用眼睛去看花草树木,天空小河;用耳朵去听风声雨声,鸟虫鸣叫;用鼻子去闻花香草香,泥土气息;用舌头去尝春天里特有的菜肴。接着在具体指导写作时要求同学再回味一下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闻到的,所尝到的事物的特点,并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理的想象写出你对春天感情。结果同学写出来的文章充溢了浓重的春天气息,生动具体,条理清晰,富有真情实感,真所谓“妙笔生辉”。我想这都是悉心观察的效果。
下面是一位三年级同学写的作文,题目是《春天》,由于他注意观察并加以联想,所以写得具体生动。
在不知不觉中,春姑姑已悄悄靠近我们了。走在马路上,闻到的不在是冬天难闻的汽油,而是带着清香的花味。迎春花开了,那黄色诱人的花瓣,为春天穿上了美丽的新衣;梨树上也有一些星星点点,那是还未全部开放的花蕊,那淡红色的花蕊为春天戴上了美丽的发夹;柳树也发芽了,一条条细细的柳叶似乎从天而降,而那翠绿色,则是柳树叶惹人喜爱的发带,它也成了春天的装点品。
春风吹化了河冰,吹得河水廓清碧绿。在阳光照耀下,河面上闪动着金光点点,像有数不清的鱼儿跳跃。阳光映照下的河水,像个摄影师,把河岸的花草树木和新房全拍照下来,河面变成一幅长卷图画,十分好看。
在南郊公园的池塘里,我看见了红色的鲤鱼和黑色的小蝌蚪。鱼群中有一条最大的鱼,好像是鱼儿的妈妈,带着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小蝌蚪就像一个个小逗号一样,它们自由自在地玩水、游戏。我还听见了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唱歌似的。
春天就像一位小姑娘,努力把自身打扮得更美,然而,它的美,也让我们更加快乐。我爱着朝气勃勃,充溢绿色的春天。
这篇习作具体地描写了春天的美景,写得有声有色。这与他细心的观察、大胆的联想是分不开的。所以作文的资料就在我们身边,就看小朋友们有没有仔细地去观察、有没有深入地去考虑。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需抓好生活这个源。让同学观察大自然、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同学的每一个角落。让同学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二、 写作的基础是课堂。
为什么要上好语文课呢?这与写作有什么关系呢?上语文课就是平时老师讲的上阅读课,阅读就是读一篇篇的课文,这些课文就是一篇篇写得很好的作文,有作家写的,有诗人写的,或有名望的人写的,这些文章都是好范文。鲁迅的《一件小事》,冰心的《再致小读者》,叶圣陶的《记金华双龙洞》、《赶集》,老舍的《养花》、《猫》、《林海》,朱自清的《春》,巴金的《海上日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好文章。老师在上课时把这些范文作为例子分析给同学听,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他是怎么写下来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儿?老师在课堂就是讲这些道理。语文课就是老师把一篇最好的作文分析给我们小朋友听,好在哪里,怎么去学习它。
比方,老舍的《猫》中,作者对猫的喜爱跃然纸上:“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了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相互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这段话语言质朴、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挚朴实的情感。像这样的好文章,一定要小朋友们好好学习,积累词汇,积累句子,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把好的文章背诵,成为自身的语言,以后要用到了,就自然会联系上的。因此上语文课时必需认真学习,反复体会。
作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在这里跟家长们提到这一点,就是希望各位家长能让自身的小朋友认识到上好语文课的重要性,能时常督促自身的小朋友要认真上好语文课。因为课堂是老师的教育阵地,所以我在这里就讲得简单了一些。
新的语文课程规范规定,小学六年级毕业的时候,每位同学要有<SPAN lang=EN-US>150万字的阅读量。虽然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精美的课文,但是量太少。一本语文课本收集了约三十篇课文,都是好文章,但终究数量有限,只有三十篇左右,还不够,那怎么办呢?要得到更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就要到课外去寻找,读课外书籍。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小同学来说,要不时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增加自身的知识量,不时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就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天文、地理、历史、常识都要知晓一点。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身的作文是由于多读多看,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
读书好比蜜蜂采蜜,只有采很多花,才干酿出更多更好的蜜。假如小朋友们寻找课外书籍,广泛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小伙伴报》、《少年报》、《中国少年报》,各种各样的刊物,读得多,得到的知识也多,懂得的道理也多,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觉悟,就能写出一篇一篇的好文章,所以要广泛地读课外书。
我从一年级就鼓励同学去看课外书,但是也有家长和我反映,说:“我的小朋友看书是真要看,每天捧着本书,看个没完没了,可就是作文水平不见提高,写来写去就那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就跟我说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相违背吗?
读和写,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有的人读了不少书,可是不太会写文章,有的人读的书不多,可是很会写文章。前者被人讥为书橱后者被人誉为天才。写作需要的思想、知识、语言等积累,固然跟阅读中的记忆有关,过目不忘与过目即忘,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然而,阅读中的悟性更重要!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读过之后,你领悟到些什么呢?
孔夫子教诲我们要温故而知新,是很有深意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领悟,大概是一个没有结束的过程,常读会常新。小学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到中学再作研究性阅读,肯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这就是领悟的层次和深度不一样了。假如今天有同学写篇《幸福的女孩》,文章里很自然地谈到那个卖火柴的女孩,或者运用类似《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幻想局面的描写,这种积而后发就体现了阅读是基础。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