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测试卷2016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1-15 11:13
标题: 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测试卷2016
       这套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测试卷2016免费下载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试卷与小学教育部审定新编教材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帖子下面(往下拉)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试卷内容预览:

2016学年第一学期末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数学试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我会口算(一步计算的每小题0.5分,两步计算的每小题1分,共10分)
19-7=           4+13=          3+12=           8+7=
5+5=            9+9=           16-9=           5+9=
3+4+6=          7+4+9=         19-8-7=
5+7-3=          13-5+10=       18-6-7=

二、我也会填一填(每空1分,共20分)
1、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1,这个数读作(         )。
2、5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
3、16是一个(       )位数,高位上的数表示1个(       )。
4、两个数的和是15,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        )。
5、两个数的差是6,减数是6,被减数是(        )。
6、看图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                             )
7、(       )比15少9。
8、看一看12, 5, 9, 18, 16, 7, 14, 8, 15, 3, 19, 6, 13。
  (1)上面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从左边数15是第(     )个数,
  (3)从右边数7排在第(     );
  (4)16的左边有(     )个数,右边有(     )个数。
9、在○里填上“>”  ,“<”或“=” 。
  (1)17+0○17-0     (2)6+7○17-5     (3)15-9○12-4
10、按规律填数。
  (1)0    3    6    9   12   (      );
  (2)20   16   12   8   (      ).
三、画一画,圈一圈(前3小题每小题2分,第4小题6分,共12分)
1、下面高的画“√”矮的画“○”。         2、下面厚的画“√”、薄的画“○”。

3、哪根绳子长?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4、把每行中不是同类的圈起来。

四、数一数,涂一涂(每空和每种图形用统计图的表示各占2分,共16分)
1、看图填空。

2、根据填空完成下面的统计图。(用“√”代替)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五、看图列式计算(每小题3分,共6分)
六、解决实际问题(共36分)
1、(本小题4分)小刚今年13岁,小强今年9岁,2年前小强比小刚小几岁?
          □○□=□(岁)

2、(本小题12分)学校在庆元旦活动中举办演唱会,如下图:


3、(本小题4分)学校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一年级一班扎了12枝花,二班比一班少扎5枝花,二班扎了多少枝花?
     □○□=□(盆)
4、(本小题8分)学校开展清洁卫生校园活动,动员大家捡拾塑料瓶,一班拾了5包,二班拾了6包,三班拾了3包。一共拾了多少包?
  □○□=□(包)   □○□=□(包)
5、(本小题8分)小明是个爱观察和思考的孩子,他在去公园的公共汽车上看到原来有乘客12人,到了少年宫站下去5人,又上来7人。公共汽车上现在有乘客多少人?
   □○□=□(人)  □○□=□(人)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1-15 11:13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试题下载方法:在本站右上角选择用QQ账号登录并完善账号信息后,点击下面的附件下载到桌面上解压缩即可!
青岛一数3.zip (289.36 KB, 下载次数: 2485)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