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家长怎样与小朋友进行沟通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9 19:24
标题: 家长怎样与小朋友进行沟通

家长怎样与小朋友进行沟通
一、理解尊重小朋友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平安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小朋友”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小朋友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发生矛盾。比方,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保护,经常唠叨孩子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孩子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家长:“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家长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家长,原本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既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家长与小朋友虽天天相处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家长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家长顶嘴发脾气,有的闭琐自身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家长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身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小朋友,竟是如此陌生!无论家长也好,子女也好,其实相互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家长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小朋友,而生长中的小朋友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身的双亲。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原本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往往把自身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小朋友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小朋友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小朋友也并不是娇宠小朋友。如前面这个例子中,家长假如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孩子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来!家长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小朋友,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家长的假如不能理解他们,小朋友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家长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平安,就会愿意与家长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小朋友,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干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小朋友了。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请参与生日宴会的孩子,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孩子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只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小朋友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小朋友需要在于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身、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小朋友指出,时间布置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终究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小朋友讲清道理,小朋友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小朋友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家长对子女,还是子女对家长,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无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小朋友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小朋友的口角抵触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
下面的练习,请大家考虑一下:
假如你的小朋友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
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比方:当你的小朋友对你说:“老师偏心,他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他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理解了小朋友的感觉,也把自身的想法告诉了小朋友,让小朋友知道自身是有错的,小朋友就会心服口服。
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身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他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身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小朋友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小朋友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小朋友觉得连家长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身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身是不公平的。
二、把自身的真实感情告诉小朋友
家长在与小朋友说话时,准确地向小朋友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小朋友能够感觉到家长“批评”、“教育”中所包括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家长“言辞不妥”而引发小朋友的抵触情绪。
看这么一个镜头:有一天,孩子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小朋友,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晚饭后7点、8点,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小朋友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同学。正在此时,门玲响了,母亲迫不和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孩子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倾听孩子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孩子捂着脸跑进自身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这位家长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身对孩子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家长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经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家长对着小朋友愤怒责骂的时候,家长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家长在责骂小朋友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小朋友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家长的“爱心和善意”。做家长的往往沉溺在自身的动身点完全是“为了小朋友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小朋友怎么看自身。有一位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自身的儿子对自身“又恨又怕”,感到非常惊讶:此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儿子对自身怎么看,只一味地认为自身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他不想让儿子像自身一样,直到长大成人,直到父亲临终才体会到父亲一直是爱自身的。不过,许多家长相信小朋友在事后,或长大了会知道家长当时、当年是“为了自身好”。事情结果纵然如此,可是我们的管教假如建立在小朋友当时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让小朋友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呢?国内外都有研究标明:家长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维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小朋友的健康生长。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身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身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小朋友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发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身的“担心感觉”告诉小朋友,不论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家长的深切关心,并且发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在皇宫里处处受皇上溺爱,但是老太后不喜欢她,觉得她太粗野,不知书不达理。皇上也怕老太后,就命令小燕子背诗练字,结果小燕子受不了这种束缚,离家出走,在外面历经磨难,受尽委屈。在这儿咱不说小燕子怎么样,我想说一下皇上的感觉和态度,当他得知小燕子离家出走的消息以后真是气得大发雷霆,平日里那样宠她,她竟然逃走?!小燕子回来以后,本以为皇上会惩办他,皇上却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是非常感人的。
家长批评教育小朋友,是对小朋友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小朋友时,还要注意这样几点:
1、防止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身的小朋友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防止。
2、防止笼统模糊。假如你对小朋友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防止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小朋友......”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总之,当我们对小朋友的行为不满时,要防止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身真实的感觉。
练习:假如你对小朋友过多看电视的行为不满意,你怎样告诉他?
A、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你看隔壁的xxx;你有哪一样和得上他?不争气的小朋友,以后工作都要找不到了,你去扫大街吧!(这样说,实际上只是发泄了自身的焦虑情绪,并且让小朋友觉得在家长眼里自身是个“坏小朋友”,因而他会更不思进取。)
B、明天开始,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这样凭一时激动作出的决定,并没有考虑它的可行性。)
C、我们为你的视力担心!假如你不能控制自身,我们将协商你控制。因为我们是家长,我们要对你负责。(把关心和协商明确告诉小朋友。)
三、学会拥抱,学会耳语
《家长必读》1999年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你拥抱过吗,耳语过吗?》,文章说: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平安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绪可由此缓解或平息。人在情绪平静、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
耳语要比正常音量的表达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就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标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了。
有个家长对我说:“我的儿子长大了,越来越不听我的话。两人之间总觉得没话说,这是不是‘代沟’?”我说:“你多多拥抱你的小朋友。”他说:“根本不可能,他总是躲着我,别说拥抱了,就连握手、搂肩膀这样的接触都没有过。我们都觉得那样太不自然、太尴尬。”我说:“父子俩的接触都到了尴尬的地步,你还考虑自然不自然。再‘自然’下去,你们之间就形同陌路了。别忘了,他是你的儿子。”“那我该怎么做呢?”他问我。
“星期天带他离开喧嚣的闹市,做一次郊游,只有你们父子俩。在大自然中你们或互相搀扶攀登,或并肩在林中小径散步,不要谈任何有关学习和工作的事情,尽量体会回归大自然的松弛与和谐。当无任何外界干扰的时候,你们父子俩的心灵会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心灵的相通又会使你们自然地拥抱在一起。根本就没有什么‘代沟’,只是你们的心灵没有机会沟通。”
父子之间、母女之间都要多沟通,家长要多计划、多发明这样的机会,慢慢地,小朋友同你都会习惯这种方式,越习惯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比较含蓄的,我们不善于说出来或做出来,我们明明爱小朋友却很少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们爱你”。就连夫妻之间也是这样,一个出差在外好长时间,回来的时候你去车站接他,两人远远的看见,顶多是相视一笑或者点点头,说明我们还认识。国外的表达方式就不同,他们会拥抱、亲吻。当然,我们有我们的国情,我们不必强求自身去模仿。假如你实在不愿接受拥抱这种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头顶头、搂肩膀、拍拍头或后背、用力握他的双肩、轻捋他的头发等也都可以采用。总之,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积极主动。
绝大多数家长都深爱着自身的小朋友,我们应该经常用语言、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小朋友体会到家长的爱。特别是在小朋友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小朋友肩上,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你对我们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四、学会倾听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9 19:24

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小朋友在说的过程中自身就醒悟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有人写过这么一篇文章,叫做“善于倾听亦风光”。文章说,能言善辩固然是一种能耐,但善于倾听也是一种涵养。卡耐基的被人喜爱的六个秘诀之一就是--做一名忠实的听众。有人说“不被任何赞美之辞所迷惑的人,也一定会被专心听他讲话的人所迷惑。”善于倾听、欣赏他人说话的才干,比其它任何才干更难具备,因为人们往往只考虑自身所说的,而把他人所说的当耳旁风。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代沟、夫妻之间的矛盾、婆媳之间的不和,根源往往就是缺少“倾听”的一方,每个人都想说,每个人都不注意去听,矛盾就来了。当家长的,好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希望小朋友听自身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小朋友的。那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身,改变一下自身,在家里我们尽量的少说,多听,你会发现与小朋友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与老人之间的关系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