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关于张思明的教学艺术:带领同学入“场”--小学教学组织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9 18:55
标题: 关于张思明的教学艺术:带领同学入“场”--小学教学组织艺术

张思明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二
在张思明的数学建模课中,“电视塔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不只生动地体现了张思明“场”的教学思想,而且自然而艺术地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上课伊始,张思明用电脑课件展示了我国各地典型电视塔的照片,同学们兴奋地识别照片上是哪里的电视塔。“你们知道哪些电视塔的高度?谁丈量过?为什么要建那样的高度?”同学们纷纷插话。张思明出示数据:多伦多的电视塔高553米,莫斯科的电视塔高540米,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高468.8米。他给同学讲述了自身打探北京中央电视塔高度的故事。它有405米高。张思明请同学算一算中央电视塔的信号传达半径是多少公里、信号覆盖面积有多大。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大致算出传达半径为72公里,又根据球冠面积公式算出信号覆盖面积大约为16211平方公里。“你们知道北京的面积是多少么?地理课上应该学过吧?”“没有。不知道。”“好,那我告诉大家,北京的面积为16800平方公里。跟大家刚才计算的结果还真的很接近。问题有这么简单吗?”说着,张思明出示了美国卫星拍摄的北京市地图。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塔并非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仅靠电视塔,北面和西面都不能被信号覆盖。“但事实上在北京北面和西面的住户还是能收到电视信号,这是为什么呢?中央电视塔不只向北京传达信号,还要考虑全国各地的观众,那该怎么办呢?”有同学说:“要设中转站。”其他人同意:“对!依靠电离层的反射,可以加大辐射面积。”张思明微笑点头:“很好!大家想到了物理上学到的知识。还能提出几个类似的通信问题吗?”“手机!”“对,就像现在北京市的小灵通。”
  接着,张思明又提出问题:“假如我们选择用卫星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发射几颗定点卫星能把全球覆盖?”同学们有的说两颗,有的说三颗,有的说四颗……经过讨论,很快发现两颗卫星不行。对于三颗卫星,多数同学认为可以,少数同学发现了问题——过球心、与三颗卫星所在平面垂直的直径端点和其邻域中,至少有一个不能被覆盖,从而否定了结论。那么,四颗卫星的情况如何呢?同学经过讨论认为,由于四个点可以构成一个四面体,假如地球恰好是这个四面体的内切球,那么就可以被完全覆盖。但一个同学提出:“我知道摩托罗拉公司在全球一共有66颗卫星,他们又不傻,假如四颗就够用的话,那怎么解释呢?”不少同学结合物理知识提出,人造卫星只能定点于赤道平面,而无法像解数学题时设想的那样“完美”地散布于太空中。张思明满意地点头:“非常好!许多数学参考书上都说,只要四颗卫星就能覆盖全球。但现在我们知道,这在数学做图上成立,而在物理应用上不行。也就是说,数学模型得到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对的,还需要在实际的检验中进一步修改模型。换句话说,数学建模的结果不一定是生活的选择。最后,给大家出一道课后考虑题:假如只用一颗卫星就想覆盖全中国,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
  一个又一个问题,环环相扣,既调动了同学的生活积累,又使他们用到了已学过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中的线段、面积的计算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还联系了物理课的有关内容,这就是张思明提倡的“学习的场”、“发明的场”。他认为,“‘场’是指能够激发同学的探索欲与发明欲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境的核心是有一种力量引导着同学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发明,就在于为同学搭建这个‘场’,在‘场’中能动地、艺术地引导同学自主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使同学在获取一定知识的同时,找到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起点和手段,最终走向他们自身的再发现、再发明,形成新的问题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
  为了营造这样一个激发同学考虑的问题情境,教师不只要考虑问题自身的设计,还要注意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和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要素。对此,张思明的体会是:“激发发明的场,最重要的不是教师非常费劲地去落实知识点,而是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曾竭尽全力地试图把自身知道的最好、最多、最精彩、最与众不同的东西展现给同学。其实,我们现在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个相反的问题:把什么不教给同学?怎样让他们自身悟出更多的东西?怎样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同学自主考虑、主动探索未知世界?”
  像“电视塔问题”这样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课题,终究只是数学教学的一局部。课本和教材的基本内容还是最主要的。如何让同学去“探索”、“研究”课本上的知识呢?他们一样可以学盎然吗?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