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什么是“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文化”系列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9 13:37
标题: 什么是“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文化”系列之一

“重心下移”是现代型学校得以建立的标志之一,也是“新基础教育”完成整体性学校转型的基本战略。其结果是作为中层组织之一的教研组成为当代学校革新与转型的重心,并且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综观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研组的体制沿革、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等内容上①,但对教研组建设的文化考虑却相对单薄。“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标明,学校整体性革新与转型,最根本的是实现学校文化转型,同样,教研组的革新与转型,其深层的根基也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换而言之,将教研组的建设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考察,通过寻找教研组建设的文化之根,探索当代教研组革新的文化路径。
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对于教研组建设而言,文化意味着什么?从文化的角度考虑与不从文化的角度考虑有何区别?在很多情况下,“文化”可能成为随处套用的帽子,甚至成为一种“皇帝的新装”。
“新基础教育”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标明,对于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
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标明了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一起备课、听课、评课,以和如何一起研究教学问题。以听课为例,华坪小学各教研组都对听课教师提出了如下规范性要求:要为执教老师发现一个亮点,找出一个缺点,提供一条建议,写出一个听课小记等。
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例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提出了“建学习型的组织,创学者型的队伍”的口号,这一口号自身就是该教研组的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
其三,教研组成员的生活方式。具体地说,是指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中,是怎么样考虑和行动的。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意义上,对教研组建设而言,文化是最深层次的东西,它是教研组和教研组人的活动和其效果在历史长河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结果。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教研组文化的变化或转型总是一种最深刻的革新,因为它代表着作为管理者的教研组组长和作为被管理者的普通教师的根本生存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研究教研组文化实际上是在研究人自身。具体而言,就是研究教研组组长和教师在教研组这个群体和组织内的生存方式和状态。
上述观点同时标明,当我们试图在文化的层面上考虑教研组建设的时候,首先意味着进入对教研组中的每一个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关注。构成这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是具体的、细微的日常活动和行为。即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是怎样过日子的,他们是怎样备课的?我们是怎样评课的?他们是怎样学习的?他们是怎样交往的?他们是怎样管理班级的?等等。正是在“以日常性为底蕴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这个意义上,文化构成了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以,当我们在文化的层面上考虑教研组的时候,就是力图站在教研组的根基上进行考虑和行动。在这个意义上,“新基础教育”的教研组文化是以改造和重建设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为核心目标的文化,因此,它是一种有根基的文化。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就“教研组文化是什么”进行了论述,为了进一步廓清教研组文化的内涵,我们还需要对“教研组文化”不是什么加以说明。
1.教研组文化不是教研组建设的代名词
正如学校文化不同于学校教育一样,与教研组建设相比,教研组文化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文化”带来的。它标明:从教研组的“文化”根基上,即教研组成员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中考察教研组的发展和建设问题。
2.教研组文化不是教研组加文化
对于教研组来说,文化不是外在于它的,不是像衣服一样,随时可以套也随时可以脱的东西。相反,文化是内生的,内在于渗透于教研组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因而是日常性与根基性的。
3.教研组文化不是学校文化的翻版
虽然,教研组文化是在学校转型性革新过程中学校文化重心下移的结果,但这种重心下移,不是简单的直接的下移,而是需要转化和生成的下移。因此,不能学校文化做什么,教研组文化就做什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教研组文化在学校文化体系内赖以生存的基础。这种特殊性通过教研组文化的结构要素体现出来。
一是教研组的精神文化。在与学校文化坚持方向上一致的情况下,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身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如前所述,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将“建学习型的组织,创学者型的队伍”确立为组训,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教研组文化愿景是“创立一个充溢民主气氛、洋溢自主精神和体现务实作风的学习型组织和实践一起体”。
二是教研组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是由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决定的。相对而言,教研组的物质文化要么作为学校物质文化的一局部,使自身的特殊性湮没不闻,要么经常被忽略,成为与教研组文化不相关的东西。实际上,教研组的物质文化异常丰富,它不只体现在教研组研讨的活动场所(如会议室的安排)、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资料上,更体现在教研组的文化产品上,如教学设计、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上。
三是教研组的制度文化。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规范等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参见钱薇《浅谈教研组建设的评价》,《中小学管理》 2006年2期)。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一起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四教研组的行为文化。它体现在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等。所以,当我们提出备课文化、听课文化、评课文化的时候,实际上是就行为文化而言的。
4.教研组文化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的文化
无论是组训,还是文化愿景,以和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与教研组成员一起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因此,教研组文化是群体型、互动型的文化。
5.教研组文化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
当把教研组文化视为一种静态的结果去考察时,往往会导向对可见的外在的文化形态(如物质文化)的追逐。相反,教研组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过程。当教研组文化被视为动态的时候,意味着更多的生成,生成只能在动态的流变中实现,即动态生成。它直接使得教研组文化成为一种“过程”,这意味着教研组文化的创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它要求教研组组长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找不同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不同的目标和创立战略,从而层层推进。同时,这也意味着教研组文化是活的文化,是流动而且流变的文化,因而是不时有发明的文化。
注释:
①参见《学校中层组织》系列优秀论文,《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7期。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