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9 13:01
标题:
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吉林省教育学院 齐放
资料来源:http://www.zaome.com/read/159048
[关键词]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现代化;多样化;整合化
[摘要]本文试图以国外面向21世纪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为基本视点,从课程实践的角度,就其基本趋势和其规律性特点进行分析和描述。准确地掌握各国课程改革的现状,对于促进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性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和课程结构等几个方面日益出现出以下几个主要趋势。
1.努力发展综合课程
发展综合课程是当今各国初等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综合课程发生的背景上看,综合课程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定结果。首先,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逾越了学科的界限,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早期的学科门类简单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科学的发展正在向着协同化、综合化方向迈进。其次,由于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使得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人们必需寻求各门学术领域的知识以和各门学科的一起协作。例如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在生态学和地球化学为主要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研究。第三,客观世界自身就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应当反映客观世界的这一特点。第四,从儿童的自身情况看,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未分化阶段,他们的生活实际也同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从综合课程的作用上看,至少可以形成如下几点共识。第一,从认识论角度看,综合课程有助于使同学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综合课程可以防止同学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保证同学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英国学者英格拉姆也认为,综合化的教学更具有适应性,比分科教学更易于接受知识的变化。综合课程可以为同学提供整体的观点,使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恢复知识的完整性。第二,从心理学角度看,综合课程更有助于同学的学习和其个性的发展。英格拉姆认为,综合课程是依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特点而编制的,它非常重视非认知因素。更有助于课程和学习条件相一致,因此,比分科课程按逻辑原则编制更有助于同学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第三,从社会学角度看,英格拉姆认为,过分的分科教学不能鼓励同学间的合作。综合课程既可以鼓励合作,又不排斥学习上的竞争。同时,综合课程较分科课程更有利于适应来自社会的、知识方面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第四,从教育学角度看,综合课程可以消除由于课程繁多、分科过细给同学造成的负担过重的偏向。许多课程专家都认为:儿童面对的社会是一个整体,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因而儿童心中的世界也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儿童知之甚少,生活经验缺乏,对事物缺乏整体认识,所有这些都是由儿童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小学课程的门类太多、分科过细易于导致各科教学内容的重复,造成教育上的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单一的分科课程缺少各门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儿童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也造成了课业负担的加重。
因此,跨学科开设综合课程,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综合课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局部。就目前综合课程的改革状况看,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这是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保健、环境科学、技术等各门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二是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这是将历史、地理或公民等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而成的综合课。目前世界上方兴未艾的集科学、技术和社会兼容的STS课程就属于这种课程。
此外,在课程设计上,依照专题组织综合课程也是当前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这些专题的选定往往来自于儿童十分熟悉的事物,并且能够紧密结合儿童的兴趣和喜好。许多专题在一些国家中几乎是相同的。如“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的学校和邻居”、“我们的家乡和人民”等等。
2.日益重视道德教育
在当代西方国家,吸毒、自杀、虐待同学、校内暴力、少女怀孕等等青少年不良行为与犯罪,以和追求个人享受、缺乏社会义务和责任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一份来自日本警方公布的资料显示:1986年,在14-20岁的中同学当中,因违犯刑法而被检举的人共有292286人。这个数字与1976年相比,大约增加了50%。在1988年的1-6月间,中同学犯罪案件急剧增加,其中,杀人、抢劫、**、伤害、暴力、盗窃等恶性案件约占各种犯罪案件的46.8%。美国也有类似的报道:在全美各地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中发现,在127所中学的15900名高中同学中,竞有49%的人在使用麻醉品。早孕现象更令人担忧。仅1985年,就有75000名十几岁的女同学怀孕或成为年轻的母亲。即使在第三世界中,不少青少年向往西方社会,民族观念和意识淡薄也相当普遍。所有这些都标明了世界性的教育荒废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以至于成了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正是由于当前世界性道德危机的困扰,从而使得世界各国对道德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19个国家的80多位代表在分析讨论2l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时,被列在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并且因此将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会议号召人们要学会关心:关心个人、他人、群体以和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以和全球的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以和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1994年由各国教育部长参与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的《宣言》中也明确提出:“特别注意改进课程、教科书内容和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其它教育资料,以便教育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面对其它的文化能够欣赏自由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别,并能防止抵触或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抵触。”会议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行动纲领》中再次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形成各种价值观念和能力,如团结、发明力、公民责任、批判意识以和用非暴力手段解决各种抵触的能力,必需在各级课程中引入包括国际层面的真正的公民意识教育。”并以此作为国际社会促进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动方针。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对道德教育已经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重视的程度。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别、但在强调对未来一代新人进行道德品质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并且都在从各自国家的国情动身,通过采取设置道德教育课程或宗教课程、强化所有课程个的道德教育因素、广泛开展课外活动、重视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以和调动社会媒体因素等多种途径,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强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3.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
作为培养同学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重要基础学科,在国外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许多国家在学料课程总量中始终坚持着语文、数学等工具性基础学科的较大比重。就语文学科而言,美国、英国均在40%以上,日本为27.5%。数学学科以前苏联和联邦德国等的比重为最大,约占20%以上,日本为18.0%。
与此同时,除保证一定的比例之外,各国在加强基础工具学科的教学上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美国教育界认为,初等教育必需首先使儿童掌握那些能够使他们在未来社会进行深入学习时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良好习惯,而在多种技能中最主要的当数阅读、写作和计算的技能。据有关研究机构测定,美国同学的阅读水平与他们以后的数学、物理、计算机成果的相关率为70%,而与历史、地理等学科成果的相关率可达90%以上。因此,美国目前在小学阶段规定了七级阅读水平,就阅读范围、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等方面,都规定了全国的统一规范。这些措施对曾经一度片面强调课程现代化,从而导致小同学读写能力减弱的美国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不只如此。许多国家把加强本族语的教学视为课程“民族化”的重要手段,充沛发挥它们在弘扬本民族文化保守的重要作用。
在数学方面.各国基本上采取了合理调整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突出重点、以达到在培养基本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掌握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等等。联邦德国提出数学课的目的是促进同学学会最基本的运算知识,学会计算数量大小的基本方法,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数学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美国数学教育科学委员会认为美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大缺陷是不重视引导儿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们提出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那些所谓正规的、直观的和探究技能的培养。
4.更新课程内容,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竞争的需要,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科技教育,并把科技启蒙教育作为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1984年10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把“在适当介绍科学技术前景下普和和革新初等教育”作为会议的研究专题。围绕这一专题指出各国更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并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启蒙应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和个人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科学技术启蒙建议应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如发明性、批判性、客观性和严格性,以和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动身,与智力、体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如观察、操作、丈量、分类、探求、交流等。三是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强调促进儿童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培养所有同学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同学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情感和态度,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的生活作准备。为此,各国在普遍开设理科课程的基础上,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改革上。
在课程内容方面,力求和时删除陈腐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绩的内容,加快了现代科技到教程的转化过程,促进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如增加有关地球、宇宙空间、环境和能源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同时,一些课程专家还提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已经同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学校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科学原理的论述,从而片面强调科学的探究,而应把科学教育同其它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以科学、技术和社会为课程内容的STS课程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中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STS课程是科学教育各种目标的综合体现,其目的是培养能够了解社会、致力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培养能了解科学技术和其效果,并能积极参与涉和科学技术方面决策的合格公民。
在课程目标上,一方面注重了在科技启蒙教育中发展儿童创新精神和发明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加强了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育的统一。法国在1985年的教育改革中就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他们突出强调“科学与技术”课的目标在于使儿童获得有关科学活动和工艺活动的方法,增强儿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假设和证明的必要性等科学品质,以和使儿童具有发明发明的兴趣等。同时,他们还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探索科学训练的结构,在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离开了这些目标,只靠现成的知识。是很难培养出能够在未来社会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才的。
此外,各国在加强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还力求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发明能力。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中,新的小学教材也力求以探究性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描述。同时,在教学中重视让儿童亲自动手实验,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从而体验胜利的乐趣,强调让儿童亲自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用眼睛去“看”科学。
文见《学科教育》2001年第1期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