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是什么阻碍了教师的创新意识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9 12:58
标题:
是什么阻碍了教师的创新意识
同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是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两个主要环节,在二者当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是基础,是前提,是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得到贯彻的核心因素,这一点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师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只有教师真正转变了自身的观念,摒弃了僵化的教育方法,转变了自身的角色才干真正保证同学主体地位的实现。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执行过程的最前沿,是素质教育理念能否顺利实施的最直接环节,也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融接点。长期以来影响素质教育推行的最大障碍也正在此。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呢?
一、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
考试或抽查制度,让身处第一线的教师们难以解脱应试观念的束缚,并继续笃信保守教学法、教学手段的可行性。几十年流传下来的教育法宝在没有得到“速效”替代品之前,谁又会轻易放弃呢?这种观念的不可更改性在同学家长那里得到了充沛的拥护,因为他们坚信:农村小朋友的唯一出路就是上大学,而上大学的前提就必需的经过一次次考验的磨难,像《西游记》里西天取经的唐僧一样。因此,在心理、思想、甚至行动上,他们坚定地固守着自身的信念。于是,他们衡量教师的规范便变的简单而单一:“严”;衡量教学的尺度便只剩下“唯学”。家长的满足规范直接左右了教师的教学规范,于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便得以大行其道,从某个角度上素质教育甚至成了教师的一种负担。要想让素质教育真正在教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还得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多架几座桥梁,以改变挤“独木桥”的现状,减少“挤桥”后人才资源的浪费。
现有的评价制度,或曰考核制度只建立在优胜劣汰的片面性的基础之上,让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律也融入到教育当中,于是,激烈的竞争便充满其间。其结果固然震动教师的敏感神经,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压力感。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一个事实:竞争的结果导致教师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教学中孤军奋战的现象日益严重。任何人再也不愿意将自身的经验告诉他人,更别说和盘托出了。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分裂危机,其传承特性受到严峻挑战。于是老教师便执着着自身固有的理念、方式、方法矜矜自持;即将承当大任的年轻一代只能在孤独无援中无奈的受着青春流失的煎熬,甚至在拳脚刚刚展开之际便沉戟折翅。于是,一个裹足不前,一个举步维艰,素质教育远远无法进入视线,什么“导”,什么“演”,先保住饭碗再说,怎么也得将自身的这点家底保存到退休再说!在与我们学校一位工作已经一年多的年轻教师的谈话中,他的一句“我到学校后,从来也没有人给自身提意见”的话让自身震惊良久,真若如此,教育断代的悲剧可能已离我们不远矣!
一种教育制度的改革固然离不开理念的创新,但他最需要的应该是一种支持和保证。在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让一个人去考虑其它又怎么可能?这是与中国国情紧密相连的,终究“养老”(或曰退路、后事)的观念在国人的思想意识里还是根深蒂固的。
二、教师年龄结构中的“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中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已为人们共知,但不争的是:它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当中,尤其是农村教育,它与师资缺乏应该并列成为制约现行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我所在的学校是当地的一所中心小学,学校现有教师42名,其中55岁以上教师占21.4%(9人),50岁以上的老师占35.7%(15人),40岁以上的占到71.4%(30人),如此年龄结构,如何去承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呢?受种种因素的影响,40岁以上的老师现在有许多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教师的真正文化水平最高的可能读过高小,如此条件,又如何去要求他们有所作为呢?于是,“再过几年就退休了,勉勉强强过吧”的观念便终日萦绕心头,拈轻怕重、消极颓废的不良风气便日渐炽烈,并对其他教师造成影响,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依靠可怜的9个30岁以下而且得不到协助的教师,又如何去搞素质教育呢?
三、经验主义的延续性危害
在新老传承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是“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老一代恪守训示,在古训的诫勉中长大的一代也顶礼膜拜,他们见不得同学的胆大妄为、肆无忌惮,钟情于同学的循规蹈矩、恪遵功令。在对老师理论一套、实践一套的迷茫中,在对实际与未来的彷徨无措中,同学们不得不败下阵来。在“老老实实做人,休跃雷池一步”的管教中,小朋友们不得不成为传承、复制的牺牲品,于是张三还是张三,李四还是李四。正象人类将自身的主观意识强加给自然界,导致自然界的物种日渐消亡的实际一样,我们仍然在延续着制造“类似人”的工作,继续在人为的损害着小朋友们的创新,继续在愚昧中扼杀着小朋友们的个性,更可悲的是我们自身竟丝毫未觉。
四、教育的功利性
受社会的、历史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日渐突出。教学成果成为了一个学校的生命,成果好的学校,便可以在抢夺生源中立于不败之地。众多的同学为挤进重点、名牌而四处奔走、倾其所有,似乎是进了重点就有了保证。至于以后能不能有所发展,能不能适应,则根本不在考虑之列;教师也是一样,教学成果是一回事,讲课又是一回事;讲课是为了荣誉,为了得一个优质课,为了评职称做准备,有了上述这些目的,当然得认真准备,于是从选课到备课,从方法到手段,皆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课要反复的讲,反复的评,要准确到45分钟里的每一秒钟,象每年的春节晚会一样不能有分毫差池;要精准到同学的每一句话。在听取了众多人的意见,反复演练了多遍并确保无误了,才可以拿上台面。结果是:教师讲授声情并貌,同学上课对答如流,评阅者大享其用。实质是:一个固定程序的演示,教师的机械,同学的僵化,结局的可悲。如此下来,没有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缺乏以达到要求。耗两个周的时间徒为一节课,须知一个学期才仅仅有20个周左右的时间可用啊!当然,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一节课之不易,如此下去,我们的任务根本就没有方法完成。因此,作为决策者,切不可以此为依据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教学,要看“地底下”。至于最终的成果如何得来,应试。可怜的同学们,一个学期一节准备充沛的课的享受,却要在无数遍的演练中忍受折磨。
我们现在的一些行为,实际证明是舍本逐末了,或曰南辕北辙了,有些东西本应是面向同学的,现在却返其道而行,面向了同行、学校领导、上级领导,造成“风向”偏离的原因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功利。换句话说,教学成了利己的,而不是利人的。在对内一套,对外一套的政策指引下,我们看到的自然是无叶之花,无花之果了。
我们的教育,着实应该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稳,少一些虚荣,多一些真实,少一些短视,多一些久远。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