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关于《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5-11-7 08:28
标题:
关于《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书评
最近读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受益匪浅。书中有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并运用材料加以分析引出教育问题,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到。这也是张平在他的序言中给我提出的教育的“无为性”观点。所谓“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发展人各方面独立性的教育”。生活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情感的独立性、习惯的独立性等等这些标志个体独立意识的教育。这也是这本书首先把做人篇作为首要教育的目的之一。
一、做人篇之见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书育人,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传授学生知识。这里的做人不仅要学生有良好的品德,还要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精神面貌;与己会学习、有智慧;会生存、能独立。与他人会合作、待人以宽。也就是说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者更要以自身人格的魅力来引导学生,言传身教,同时把自身修养落实到细节,以人格的教育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这本书把培养自信作为教育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学生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信任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具体的说:一是建立合理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二是树立自信的榜样;三是寻找契机,巧用时机——刺激个体自信。即委以重任,满足其表现欲和促成功,满足其自我实现欲。四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除此之外,做任何事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让学生在触动中感受勇气,在“战斗”中让学生找回勇气,在鼓励中给学生一点勇气。
二、学习篇之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即要勇于质疑和提问。那么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书中告诉了我们,即处处留心皆学问可以借助对教师的质疑,对书本的质疑,对生活的质疑和引导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具体可以归纳以下几点:一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能问,二是指导孩子掌握学习程序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规律,让学生善问,三是教师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敢问。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快乐的学习,在自主学习发问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三、做事篇之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事。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能做事,做好事,把难办的事尽可能办好,才能创造骄人的成绩。 而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大动力,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指出: “只要是对学生成长起促进作用的爱好,让学生尽情的享受也未尝不可。但教师的引导和调节,使之得到健康发展,,同样也必不可少。”该书尤其强调教师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重点是要把好“度”。这就要求老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来调节好学生的之间的关系。具体说,一是要帮助学生摆正兴趣爱好的位置, 二是要区别不同情法,三是要引导和调节学生的兴趣爱好, 四是要适当“减负”,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五是要努力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各门文化课。
四、交往篇之见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是很容易与他人相处的。
感恩是一种心态。它会使孩子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谐的种子。孩子们只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丽,就能永远快乐地生活在真情的阳光里。
学会感恩,也就是学会分享,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自己的。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懂得与他人分享。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是,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那么, 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和分享意识呢?一是重视榜样作用,激发学生感恩和分享意愿; 二是提供感恩和分享机会, 让学生体验感恩和分享的快乐;三是运用激励引导, 强化学生分享行为;四是家校合力共育,巩固学生分享习惯。教师重要的就是要营造一种互相信任、乐于表现、敢于表达的氛围;要掌握好分享的时机, 灵活安排运用分享的内容和方法, 切实从点点滴滴做起。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的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掩卷沉思, 66个细节,66个标准;66个提示, 66个起点。每个细节都有故事, 每个细节都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中国孩子需要这样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并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小事成就大事, 细节成就完美,让我们的教师怀着这样的教育思想去教学,让每一个小孩子从细节教育中一天天长大,感受最好的教育,走向成功。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