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读后感习作指导》评课稿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5-10-25 14:16
标题:
《读后感习作指导》评课稿
《读后感习作指导》评课稿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不少同学害怕写读后感,那是因为他不是很明确什么是读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去感,如何下笔。其实,读后感就是读过一篇文章后得到的体会和感想,体会是你悟出什么道理,感想就是你联想到什么。许多同学在写读后感时往往会引用原文的内容较多,感受写得少,而且写得也很浅显,或者是所悟到的主人公品质与自己联系的实例不吻合。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写读后感时经常犯的错误。
那么如何做到孩子们在写读后感时尽量不犯这些错误呢?我认为这跟老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今天王老师的这堂习作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我从四方面来谈今天这堂习作教学:
一、话题交流,感知读后感
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因此对原文的准确理解,把握住要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对原文的阅读是否认真细致,是决定读后感的质量关键。所以我们必须把原文读通读懂,才能写好读后感。
今天王老师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导入,问: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同学们都能抓住文章的要点来谈读后的感受。王老师利用话题的交流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借助回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来帮助学生找感点,为写好本次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读例文,学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懂例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老师就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来共同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方法。1、简介文章内容2、概括总体感受3、联系实际谈感想4、回归原文总结。这一板书的设计就让学生一目了然,对读后感的结构有所认识。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人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生通过自渎自悟例文,在老师的巧妙点拨下掌握了读后感的写法,这样本次习作的重点也就突破了。
三、交流搭桥,快速行文
在着笔之前,老师先组织学生在班里召开一个“小小的读书交流会”,交流的内容就是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这个环节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愉悦环境中,产生说的愿望。
作文无论如何指导,都应该落实到写上,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写读后感,这样很好,我认为这样是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的,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不会导致习作的千篇一律。今天老师只要求学生写“感”这部分,“感”是重点部分,也是这次习作的教学难点,大约在二十分钟完成初稿。我认为快速行文也有好处,它体现了“以趣激学”,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快速行文的能力。
四、修改三步曲
1、自改
写作对于学生来讲,已经是比较难了,修改自己的作文就更难了,学生无从下手,因此老师就给学生一个基本的修改框架,这样就容易多了。
学生自己小声地读自己的作文,把需要停顿而自己有没有标点的地方打上标点符号,把句中的错别字纠正过来,不会的可以查找工具书或请问同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该通顺,同时还要看看不能用上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
2、互相修改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自己写的作文,是自己心理想说的话。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只能凭文字来理解。往往会出现自己写的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正因如此,同学互相修改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同学之间互相对彼此的作文修改一番,有时不见得“小老师”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得到提高。
3、师生共同评议
经过前两个环节,学生的作文最少能减少错别字,语句通顺,句中多少会有些好词,已有一个较好的框架子,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第三次读,读给全班同学听,读到精彩处,或者不当处,老师便会添添补补,依照修改要求及时进行点评,着一次朗读的过程中,还会有学生主动再次修改,因为他们不光听了别人的作文,还听了老师的点评,由此受了启发而再作修改。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能力一旦形成,便能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习作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