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读书随感 为活着而活着--读《活着》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5-10-23 13:20
标题: 读书随感 为活着而活着--读《活着》有感
昨天介绍了小说《长相思》,今天再来说一说我对另一篇小说活着的感悟。

   活在当下的我,看到余华笔下的《活着》,我觉得在主人公福贵身上,我看到了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人可以承受你所不能想象的苦难,这种承受力的韧性超出你的想象。

    小说第一章的开头,作者采用了平易近人、通俗晓畅的大众语言,呈现的也是上世纪的农村样景。福贵的出场就是在一个老人开导一头老牛的谈话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其后,老人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读者和作者仿佛就围绕老人席地而坐,听他娓娓道来他的故事。没有起伏的语调,没有痛苦的表情,更没有伤心绝望的痛哭流涕,一切显得那么平和。讲述的明明就是老农自己的故事,可是给人的感觉的就如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好像那些并没有发生一样。是老人自己太冷血,还是太冷静?我想都不是,正如作者《活着》的前言中所说:“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我想,这就是福贵活着人生哲学的真谛。

    《活着》全文中弥漫这死亡的气息,整个小说呈现这黑色的叙述背景,没有温暖,有的只是死亡,尤其是至亲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福贵主人公的一生。他亲眼目睹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在自己身边离去,又亲手为他们安身送葬。从自己的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上天没有让一个人配他到终老,没有一个亲人为他送葬。有的只是十元钱,谁发现了谁来安葬自己的辛苦费的结局。一生之中经历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死离别之后,最后只剩他自己一个孤寡老人自己孤零零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苦根。一个一个的离去,而他尽管疾病常有,可是他却没有死去的那种“幸运”。他只能活着,这就是他的命运,正如“一头老牛在没有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这就是作者的目的,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这就是你的命运,不管你乐意与否,你都得活着。正如乔军豫所说:“福贵是一个活着的智者,他把悲痛的感情淡化,稀释在滚滚向前的生命之流中,他的——活着是戏剧性的,是带泪微笑的,是乐天的。”

正如在1998年的一次访谈中,余华说;“我见到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那么福贵为什么没有选择死,而选择继续活着?那是因为福贵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活着。这种活着是坚韧的活着,拿活着对抗死亡,用活着宣誓自己,在苦难和死亡的面前永不放弃生的权利。这种福贵精神,就是1998年汉中师范学院的王芳在自己的福贵精神双解中所解释的那样:“那是一种顽强隐忍,自我鞭策的精神,在这种憨诚平实的精神背后蕴含的是主人公活着与不懈的永恒。”

    而这种态度我们可以从小说福贵的言语中看出,我们可以列出一个例子。比如富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取赔了自己的命”在福贵眼中“平凡是福”“认命”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有正如福贵所说:“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这就是为什么福贵在遭受种种仍旧选着活着,因为对他来说,活着就是顺从。于是我们透过这种活着我们看出了福贵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认同,对生活的的妥协。

    正是福贵这种对生活、命运强烈的顺从与认同感,缓解他在面临种种苦难是悲伤和生活的焦虑感,同时也冲涮了福贵对命运的反抗,他不在反抗命运,他选择默默地承受生活所赋予给他的各种苦难。这是一种宿命观的表现,而这种宿命观对富贵的影响,著名的评论家范家进对此有这精辟的著述:因为命具有比人更强大的神秘力量,他可以承受一切责难和追问,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难以承受的失败和危机时,通常就会有“命”的影子出现。看看富贵对于“命”的吁请,也可以发现他运用“命”的理论时,通常是遇到难以解决或承受的苦难时,宿命的观念缓冲了生存的焦虑,也冲涮掉了对于事实的追问。

    我们可以通过个例子来具体看一下福贵的这种“宿命观”。在为有庆上学问题而苦恼是,福贵提出将凤霞送给别人来换取有庆的上学,福贵在开导家珍的时候,理由是:凤霞命苦,这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有庆不可能苦一辈子,要让他念书。这种顺命的思想,就草草决定了凤霞的何去何从,显然对凤霞是不公平的。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