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程序 |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 设计目的和说明 |
感悟体验 |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 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 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
观察发现 |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 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 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 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 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
探究形成 |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3) 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 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 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 运用比喻使学生通俗易懂。 引导学生对这些名词的概念运用、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
尝试表现 |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教师巡视指导。 |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透视方法来运用多种方法完成一幅有透视关系的风景画。进一步使学生对透视的印象更加深刻。 |
展示与评价 |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 | 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分析看到的事物,爱动脑,多思考。 |
拓展知识 |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 | 拓宽学生视野,希望学生能运用透视知识来美化作品和生活。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