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昆虫》课堂实录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2 13:25
标题: 《昆虫》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1.指导同学认识昆虫的特点,初步认识昆虫的概念;2.培养同学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培养同学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唤起同学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准备: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让大家捉虫子,都带来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同学是否完成了捉虫子的任务;二是看看同学带来了哪些虫子,带来了多少虫子。让同学带来一局部虫子,既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提高同学的研究兴趣,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再看看桌子上摆的是什么?猜猜看,这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同学回答后板书:虫子)
  3.这堂课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让同学提出学习目标,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此设计的目的是激励同学学习的动机,使同学发生一种渴望学习的激动。]
  二、研讨创设情景
  (一)提出问题:
  1.你桌面上有哪些虫子?
  (让同学说出各自带的虫子的名称,增加对虫子的熟悉程度,在同学头脑中再现一次捉虫子的情景以和回想这些虫子的生活习性的情形,培养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想像力,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2.依照同学的回答,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依次出示各种小虫。
  (通过放大的虫子逼真有趣,既可以让同学全面认识,又充沛利用了同学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引导探究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桌面上的虫子,他们具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发现的特点最多。
  (这是课文的重点局部,目的是让同学通过对大量虫子的观察,找出每一只虫子的特点,这样一来,既给同学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同学动脑筋想方法,又让同学用自身想出的方法找出虫子的特点,很好地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2.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探究。
  (这一过程在于为同学提供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时间放长一些给同学以观察的“自由”,讨论的“自由”,相互交流的“自由”。在观察完自身组的虫子之后,可以到其他组去观察虫子,进行交流活动。为同学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机会,让同学更具体地感知虫子的外部特征。)
  3.汇报观察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学习效果。
  三、归纳形成科学认知
  1.指导同学建立昆虫的概念。
  提出问题:假如让你给这些虫子分类,你打算怎样分?
  [相信同学,充沛发掘同学的内在潜能。]
  2.显示同学的分类结果。(有的按翅膀分、有的按足分,把同类的虫子依次分别集中在一起。)
  3.观察昆虫。
  (1)提出问题:若按足分类,几对足的昆虫最多?(三对)那现在我们就单独研究三对足的虫子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
  (2)讨论上面的问题,汇报。在同学基本上说出昆虫形态的相同点后讲解:三对足的虫子在外形上有一起的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昆虫。(板书课题:昆虫。)自然界中的昆虫很多,有100万多种。
  (3)讨论:请你根据我们研究的这些昆虫外形的一起特征,推想所有的昆虫有什么特征?要求同学做好观察记录。
  (引导同学按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推想。由于有了上面的观察基础,同学很快就可以得出昆虫外形的一起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局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它们都属于昆虫,由此可以推想:所有的昆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局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凡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动物都不是昆虫。)
  4.指导同学识别昆虫。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中的9种小动物。(借助电脑的“光、音、色、像、大、动”等特点,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在同学主动参与的状态下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图中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要求同学按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述。为了简单,可以只根据三对足这个最重要的一起特征进行判断。)
  四、实践应用,激发同学对大自然的热爱
  1.读报道,电脑显示,介绍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目的是让同学对昆虫有更多的了解,开拓同学的视野,激发同学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2.对昆虫的开发和利用。(养蜜蜂产蜜等)
  3.课后延伸:你们还想知道昆虫的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从网上阅读或向家长请教等方式找到答案。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