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7-20 12:38:20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今天在深圳福田区翰林学校七年级(4)班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研究课,说实话,这是我执教以来第一次上七年级教材。面对陌生的学生、陌生的学情,事先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一、尽可能了解学情。
1、从整体上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七年级学生总体上看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但七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好奇,但注意力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有限。
2、进一步了解翰林学校的七年级学生情况。这里的孩子父母一般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读书问题多数要求较高,但这里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冲击,以及翰林学校才办学不久的现实,导致生源质量方面相对较弱。
二、研究教材。
说实话,一直以来呆在毕业班全力为中考,对于初一教材里那些非考纲要求的篇目过问的较少。所以,得按照一个新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认真审阅教材,从单元的角度、本节课的角度看这节课的地位和内容。
三、结合学情和教材地位确立三维目标。
将三维目标中一些难以落实或者虚性的东西做了调整,确立了具有可操作性强、有形的三维目标。
四、教学设计时采取我自己日常教学中惯用的基于问题教学的模式,和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
将整节课分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部分,第一部分原则上人人过关,也为落实“教学生不会的、教不会的学生”寻求依据。第二部分采用合作探究,学生们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遇有不懂得问题也可以提出来。然后在老师的参与和引导下自主解决。
五、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4分钟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就用了12分钟,打乱了预计的安排,好在及时做了调整,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体表现略讲一下,从而为后面的步骤顺利实施赢回了时间。
2、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讲解徭役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寓意问题。在讲鸿门宴问题,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并进一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学以致用的作用。
3、将教材的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延伸,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从而超越了教材。
4、环节的过渡方面也是处理的比较轻灵、流畅。比如导入设计、从秦暴政过渡到大泽乡起义、从秦灭亡到楚汉之争的过渡,这些小安排还是收到不错的效果,让整节课连贯,紧促。
5、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效果较好,通过自主检测反馈的信息感受到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
(二)然而这节课操作下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引导。这个环节由于该班学生可能突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一时不能适应,弄得自主提问环节有些冷场,学生提不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提问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2、一节课的容量过大。可能长期呆在初三的缘故,这节课忽略了七年级学生不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的“红线定理”。本节课除了8分钟的自主学习和8分钟的自主检测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时在让学生紧张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有疲劳感。
3、板书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将课堂总结进行的较为仓促,而没有落实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纵横向联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升华。
4、本节课图像信息的处理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太适应的。
5、成语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总的来说,这节课收获还是蛮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遗憾。好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课堂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