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上午,四(7)班的语文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刚才我们通过看插图的方式明白了‘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大意,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弄懂后面诗句的意思。下一句诗是——”“一行白鹭上西天”。冀子诺同学抢先大声说。大部分同学都惊住了:可能他们认为后面有听课的老师,冀子诺却这样恶搞诗句;还有一些同学可能觉得好玩,好奇地跟着念。我点击幻灯片的手也愣住了,当时只觉得自己的脸直到耳根都热辣辣的,瞟一眼听课的老师,他们正期待地看着我。我绝对不会去批评冀子诺,这个孩子如班里的沙丁鱼,常常让课堂迭出精彩;现在有人听课,有既定的内容要完成,我在想是忽略它,还是接纳它?
短暂的思考过后,我点出了幻灯片上的诗句,并在黑板上写下“一行白鹭上西天”,说:“同学们,冀子诺是一个善思考的学生。她改编的句子和原句有区别吗?”“主要是青天和西天的区别。”“你真是具有一双慧眼!青天和西天有什么区别呢?”我继续追问。看学生面露难色,我说:“现在我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每位同学都积极地查资料、参与讨论。没想到听课的老师也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之后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同学A说:“青天和西天在字典上没有相同的义项。青天指蓝天,西天指人死后灵魂要去的地方。”同学B:“我补充一点,西天还可以指印度,《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就是去印度取经。”C同学:“我觉得上青天是飞上蓝天,而上西天指白鹭死了,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意思。”D同学:“我觉得A说的不完全对,它们有一点重合的地方。上西天可以理解为西边的天空,而上青天可以说成是任何一个方向的天空。所以我觉得上青天表达的意思更丰富。”这一组学生对这两个词语作了全面的比较,台下的同学、老师对汇报的同学送去热烈的掌声。我也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欣慰。
我进一步指出:“除了内容上有分别,在表达的情感上有区别吗?”一同学说:“‘一行白鹭上青天’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白鹭的喜爱,白鹭白,青天青,色彩互衬,是一幅明丽的风景画。‘一行白鹭上西天’表达的却是厌恶、诅咒或者说是平静地描述。与整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基调不符。”
绕了一个圈,我们又回到了正题上,开始下面的学习。这一圈是有价值的,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篡改,是不理解诗句内涵,同时学生旧的知识体系中有“西天”这样的现成词汇,随意的嫁接是学习试误的好奇。我庆幸没有忽略这个细节,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话题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从而将两者剥开来让学生看个究竟。孩子们亲自参与了剥茧的过程,生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阅读教学中这样的“异口异声”很多,我们该怎样定性呢?“异口异声”并非全是捣乱,很多时候是学生顿悟的思想火花,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其吆喝出来,出于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灵光一现,珍视异口异声,顺学而导,张扬学生个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