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作《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也是其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在官学为师时写的,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文章中的主要思想于今日的教育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朝科举制兴起时,尚未采取糊名制的考查办法,所以考试多流于形式。因此考生为了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增加考中几率,多奔走于考前的投献诗文,或脱私人关系,故而学生不再重视学校学习。即便是一举考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享受高官厚禄,便掷书本如敝屣,不再学习。这导致唐代师道不严,世人以求师为耻。韩愈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不学无术而又不肯从师求教的恶劣风气,鼓励自己的学生尊师重教,从师学习。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他的师生观,对于今天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尊师爱生,和谐关系,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一、尊师爱生
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也是我国几千年留传下来的美德,古人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谓“天、地、君、亲、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老师”等同于自己的生身父母,把“尊敬师长”等同于“孝敬父母”,认为父母给人以“性命”,老师给人以“慧命”,等等。古人把老师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正如《吕氏春秋·尊师》里所说的:“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如今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学校向老师学习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了,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了;市场经济发展以来,人们成才的途径多了起来,读书上大学也不再是获取财富、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了。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韩愈的态度是尊师爱生。即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尊重学生,不但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还要对学生有爱心。
首先,作为学生要尊敬老师。这个尊敬不是说在知识上把老师捧成权威,毕竟知识都有过时的时候,而是在人格上的尊重和敬爱。韩愈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师自通只是少数,即便神通广大、天生地养的孙悟空,也要乘木筏渡过惊涛访仙山拜高师才学得一身本事。自古以来尊敬师长的传统从孙悟空对唐僧老师的态度可见一斑。他见了玉帝也仅仅是“唱个喏”,而见了唐僧则是“请受俺老孙一拜”。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比学生懂得多,懂得早,老师一定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要尊敬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但如此,学生更应该尊敬老师的人格,老师和学生本身的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韩愈强调尊师重道,但不走向过分强调教师权威的极端,这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现在时常有师生发生冲突的案例见诸报端,是因为“师道”不存了吗?这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今天我们面对的孩子,是“00后”,甚至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他们对“话语权”要求很高,他们要民主和自由,追求个性和时尚,但是又在中国式的宠爱包围之下长大,没有主动和独立,在家里面是地位最高的人。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那么长大后就容易失去底线和原则;如果没有告诫孩子对他人要有起码的尊重,那么长大后就容易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也就不足为奇。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而不是上帝或者消费者,他们需要教育工作者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形象,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教育。这样,才真正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如果学生连对老师都没有了起码的尊重,甚至家长在背后支持撑腰,对孩子的错误无止境的让步,一味地讨好,小心地伺候,则受害的最终还是孩子,
其次,老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韩愈认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敢于打破传统的师生壁垒,打破传统师生的主客体关系,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这与现代社会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不谋而合。他提倡学生要虚心向老师学习,鼓励学生超过老师;教师虽是主导,但是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老师和学生身份不同,相互之间要尊重和爱护,但在遵守规则上又是平等的,谁都没有特权。因此,教师在行为举止上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课堂管理中,遇到不服管教的学生,老师不能用教师的身份和威严去强制要求学生,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学生,学生愿意接受的管理办法。
除了尊重,老师还应该对学生有爱心,没有爱心做不好教育。爱心意味着爱护、宽容和奉献。如今对学生的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所谓的师道尊“严”,认为严就是教育,就是爱。其实,“严”不应当是教育的手段严厉,教育的方法严苛,教育的表情严峻,而应该是对学生的要求严,对学生的教育有底线和原则,而不是一味地让步和妥协。另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爱心,认为“爱心万能”。总是强调以人为本,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等等,仿佛教育就是爱心感化这么简单。毋庸置疑,惩戒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慎用,更不能当成目的。
教育是百年大业,国家的基石。如果学校教育以讨好家长和学生为办学方向,往往造成教育定位与教育方向的混乱。间接地导致课堂管理的无序,校长、老师便往往会处于被动与束手无策之中。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家长的最终目的始终是一致的,彼此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指责和非难。对待学生的错误,家长首先应当反思自己的家教,而不是出问题了动辄怪罪老师和学校。如果学生在错误中没有付出代价,得不到教训,看到的是家长和学校的博弈,看到的是权势背后的力量,那么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二、和谐关系
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学习者的意愿、需要和情感。情感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学生讨厌老师,那么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往往因为欣赏老师,喜欢老师而喜欢他的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尤其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文章开篇就阐述了他的教师观。为人师者,就是要传授做人之道,传授专业知识,答疑解惑。可见,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并且,育人是要放在首位的。这个“育”就是要育心灵,就是用一个灵魂去影响另一个灵魂,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论和人生道理,这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正所谓“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如果只教授知识,那就是一个教书匠,而不是老师。随着知识获取的渠道的增多,教书匠不再是合格的老师。今天的老师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当注重和谐关系的营造。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兴起,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的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注重用户的亲身体验被奉为成功营销的秘密。那么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未来教育的研究方向也应该是更加重视针对学生情感领域的研究,在学习体验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如学生的生活环境、交流方式、兴趣爱好等因素,使得学习者更愿意学习,并因此正面影响学习效果,形成双向互动,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这样学习才可以给人带来一种非常快乐的享受。
三、教学相长
韩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荀子也曾指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不仅说的是教师成长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的规律。
在教学中,学生习得了新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索中与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了意料之外的“答案”,更新了自己的思维和知识,这真的是师生间最默契最美好的状态。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相长?首先学生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同时也要敢于超越老师;老师要不要总是端着老师的架子,也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促进自己的专业进步,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够温习旧的知识,又能获取新的知识,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名教师。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言下之意,只能重复以往的知识,而没有新的知识加以充实,是不能从事教学工作的。而且,即便是勉强从事这一工作,长期下去也会产生倦怠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职业倦态,就是教师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紧迫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一个老师总是吃老本,用老掉牙的道理去说教不断成长、与以往不大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只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和教学效率的低下。所以教师的观念要扭转,哪怕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在评价方式要求多元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学生。
四、终身学习
韩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告诉我们为人师者,一定要把终身学习作为站稳讲台的根本之策。
教师不能用十年前的知识去教现在的学生去应付十年后的生活。所以,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的任何职业都需要学习,并且要终身学习。因为教育对象永远是正在成长中的、学习能力强的青春年少。作为教师,要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学生学习。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是教育浪漫主义,是脱离实际的幻想。教育不是万能的。光有对教育的一腔热情和对学生的爱,不能做好教育。教育不仅需要激情和职业的爱,更需要的是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知识和研究精神。
很多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遇到棘手的教育教学难题,遇到难管的学生,最有效的办法,不是直接进入管理层面,想“怎么办”,而是要先进入研究层面,问“为什么”。一去研究思考,老师就不那么容易生气了。这对于老师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都是有好处的。可是,很多情况都是突发事件,需要教师迅速对事态做出反应与处理。刚开始,老师的反应都是本能,采取的措施也可能欠妥。但是,如果事后具有一种研究精神,凡是想一个为什么,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就会得心应手了。每个老师都要树立近期、长期、终身目标,这样,成长才不是一句空话。
古人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要想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是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所谓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意思。教育不是产业,不能用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思维去思考、研究和行动。教育是学问、是艺术、是非功利性的事业,要遵循教育规律使其发展的更好。
《荀子·大略》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人有礼,人有礼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的论述。韩愈在一千多年前就发出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感慨,可见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大元素——教师和学生,在当今时代该如何和谐共生,是每个教育者该思考的问题。
何为“师道”?“师道分”为“为师之道”、“尊师之道”与“求师之道”,重建师道,是弘扬中国教育传统最重要的内容。唯有如此,教师的尊严才能确立,教育的振兴方有指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