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5分钟) | 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如果把你的眼睛用布蒙上,你生活和学习还方便吗?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 很多同学戴了眼镜,现在把你的眼镜摘下来,看到的景物还清楚吗?你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眼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视力? 引入课题──眼睛和眼镜。 | 学生按要求活动,描述自己的感受,并回答问题。 |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新课教学(30分钟) | 一、眼睛 结合眼睛的模型和挂图,观察眼睛的结构。 逐一介绍眼球的结构,并与照相机对比,明确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提示学生,我们晶状体的焦距很短,只有1~2cm,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都在两倍焦距以外;同时让学生观察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的位置,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然后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3.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4.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立缩小的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实验:利用充水的透明橡皮膜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 实验器材: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水、蜡烛、光屏等。 实验步骤: 1.将透明橡皮膜、注射器、水、乳胶管、止水夹按图1装配,利用注射器可以改变透明橡皮膜内水的多少,从而改变橡皮膜的厚薄程度,改变焦距。 2. 透明橡皮膜和水构成凸透镜,其共同作用相当于眼球中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先让蜡烛在距离凸透镜较近处,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相当于眼睛观察较近处的物体,记下此时透明橡皮膜内水的多少和橡皮膜的厚薄程度。 3.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移至距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透明橡皮膜内的水应该多些还是少些?橡皮膜是厚些还是薄些? 图1 实验结论:人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教师介绍:眼睛的调节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物距改变时,眼睛是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焦距。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眼睛的焦距最大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远点,称为眼睛的远点。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大,眼睛的焦距最小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近点,称为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 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 cm,叫做明视距离。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 cm左右。 眼球好像照相机,总结如下:
| 学生观察并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和思考,加深对眼球各部分作用的理解。 通过阅读和画图理解主光轴、光心等概念,了解通过光心的特殊光线。 通过实验理解眼睛的调节作用。 | ||||||||||||||||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请几位同学上台,其中几位视力正常的同学,几位是近视眼的同学,请近视眼的同学摘掉眼镜,配合实验。教师出示印有三字经的卡片,让同学们从眼前开始,每念一个卡片上的字后退一步,逐步后退。 问题:近视眼能看见近处的物体,看不见远处的物体。这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讲解: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探究实验:近视眼的矫正 猜想:应用什么透镜来矫正近视眼,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实验器材: 凸透镜、蜡烛、光屏、近视眼镜一副、火柴等。 实验过程: 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处,使光屏上呈现烛焰像。 2.如图2所示,将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将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图2 3.移去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这就是近视眼所看到的景象。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 实验结论: 近视眼在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 学生配合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 从活动中得出近视眼能看见近处的物体,看不见远处的物体。 渗透用眼卫生教育。 通过实验理解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 |||||||||||||||||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思考: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远视眼在观察近处的物体时,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 这里有几个老花镜,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多媒体投影相关知识。 1.透镜的焦度(Φ):透镜焦距的倒数。 公式:Φ=1/f (f为透镜焦距) 单位:Φ——m-1 f──m 2.眼镜度数=透镜焦度×100 3.凸透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凹透镜的度数用负数表示。 |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 | 理解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 |||||||||||||||||
课堂小结(5分钟) |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