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5分钟) | 导入:据报道,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曾发生了一件怪事:当时气温约-15℃,沙丘上覆盖着约5cm~10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结舌。对于这个现象,你认为雪发生了怎样的状态变化? 演示: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思考讨论: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 学生阅读并有根据地回答:从当时的气温很低,以及干爽的沙地可以判断雪不可能熔化。只能是直接变成水蒸气跑掉了。即雪由固态没有经过液态直接变成了气态。 学生观察并回答:樟脑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
新课教学(30分钟) | 一、升华和凝华 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放入热水前:碘是什么状态? 放入热水后: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碘变成什么状态? 放入冷水后: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碘变成什么状态? 实验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进一步讲解:碘的熔点是113.7℃,实验用的热水温度约60℃,将碘锤放入热水中,碘达不到熔点也不会熔化。 师生归纳总结: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思考: 1.对烧瓶内的冰加热,观察到冰先化成了水,后水变干了,这个过程中,冰是否发生了升华?你对升华和凝华定义中的“直接”两字是怎样理解的? 2.如果不将碘锤放入热水中,碘能升华吗?这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 活动体验: 碘与指纹破案 在侦破案件时,公安人员常常需要从案件现场提取指纹。下面请大家模仿做一个实验,提取自己的指纹。先在一张白纸上按下自己的指纹(现在看不到),放置一旁备用。然后在烧杯内放少许碘颗粒,再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待烧杯中出现紫色气体时,将玻璃片拿去,用按有指纹的白纸靠近烧杯口并不断来回移动,注意观察白纸上有没有指纹显现出来。 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解释提取指纹的道理。 体验升华吸热,教师演示: 1.将一个棉布袋套在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口部,手按灭火器的手柄,过一会儿,棉布袋内会有干冰出现,将干冰迅速放入保温桶内保存。 2.在烧杯中放一小块干冰,仔细观察,发现什么现象?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问题? 3.在烧杯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此时观察到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水中的气泡是就是固态干冰升华变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4.在烧杯中放少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大块干冰,此时烧杯内水的状态变化情况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同时烧杯内壁会出现“霜花”。这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使水快速凝固成冰,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极低的烧杯壁会凝华成霜。 思考: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为什么会有冰花? 启发学生回答:(1)冰花的形成属于什么物态变化?(2)冰花是什么物质凝华而成?(3)冰花是附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4)为什么冰花只形成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难道屋外没有水蒸气吗?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 比如:用久的电灯泡灯丝会变细,玻璃泡会显得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形成的钨蒸气,使体积减小,钨蒸气又在灯泡壁上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玻璃内壁上凝华成冰晶;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结成了一层“霜”;冬天,冰冻的衣服(结了冰)变干(温度低于0℃,冰不能熔化,消失的本质是冰逐渐升华为水蒸气了);冬天,0℃或以下(未达到熔点)雪人仍逐渐变小;衣箱中的樟脑丸变小;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白雾、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食品保鲜等。 多媒体展示: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思考: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包含哪些物态变化过程? 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 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回答:放入热水前:碘是黑色固体。放入热水后,碘锤内有紫色蒸气产生,说明碘变成气体。放入冷水后紫色蒸气慢慢消失,同时观察到碘锤内壁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碘由气态变成了固态。实验过程中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学生通过交流回答:不是升华。冰是先熔化后汽化。“直接”就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或由气态变成固态时,不经过液态。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发现干冰逐渐变小,并且没有液体产生,说明干冰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也就是说干冰发生了升华。此时,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感觉烧杯底部变冷,说明升华的过程需要吸热。 学生讨论、回答: (1)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华。(2)冰花是什么水蒸气凝华而成?(3)冰花是附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4)凝华发生的条件是要放出热量,房间内的水蒸气由于温度较高,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后,放出热量凝华为冰花;而屋外的水蒸气由于温度低无法放热,故冰花形成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 | 升华和凝华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特别是一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都进行得较为缓慢,再加上变化前后的气体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几乎没有感性认识。用“碘锤”来做升华实验,现象明显且简便易行、安全卫生,是观察升华、凝华现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以致用,增强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美好情感。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提升观察能力。通过讨论问题,解释现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体现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
二、水循环 学生阅读:STS“水循环” 要求:(1)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完成课本水的三态联系填空。 (3)思考问题:水为何珍贵?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4)对自己家里的用水进行调查,如每天用水情况(估计),洗衣用多少水,洗澡用多少水,抽水马桶用多少水等等,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预测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如果完成实施后每月能够节约多少水?可以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 学生阅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 从具体实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在同学们的学习中,形成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 |
课堂小结(5分钟) |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