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5分钟) | 多媒体展示一年四季的几种图片:春天凉爽宜人、夏天酷暑难耐、秋天秋高气爽、冬天寒冷刺骨等。 各个不同的季节同学们对温度有什么感受? 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温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并描述感觉。 分组实验: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约50℃)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约0℃,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稍停一会,再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两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 归纳: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 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温度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温度的有关知识。 | 欣赏并思考回答:春天温度上升感觉暖和,夏天温度高感觉热,秋天温度降低感觉凉爽,冬天温度低感觉寒冷。 学生进行实验并描述自己的感觉。 | 从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让学生认识到仅仅通过感觉是不能判断温度的高低的,从而认识到制定测量工具──温度计的必要性。 |
新课教学(30分钟) | 一、温度计 1.自制一个温度计 在小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细玻璃管,用橡皮塞塞住瓶口,一个简易温度计就做好了。把自制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位置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答案: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管的粗细对水柱升降的高度有没有影响? 出示准备好的温度计,让它与自制温度计做一个比较: 小瓶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个部位?(玻璃泡)玻璃泡的玻璃壁的厚薄对测量温度有什么影响? 自制温度计上有一根长而细的玻璃管,温度计内有这样的玻璃管吗? 我们发现它更细了,细得跟人的毛细血管一样,我们称之为毛细管,这么细有什么好处呢?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使用的液体有的是酒精,有的是煤油,还有的是水银。 让学生观察三种常用的温度计: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说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思考上面的字母表示什么意义?温度计上面的数字是如何刻上去的? 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毛细管、刻度。 教师引导过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它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 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回答。 管越细水柱升降的高度越大,现象越明显。 玻璃泡的玻璃壁很薄,是为了使玻璃泡内的测温物质能很快地与待测物质温度相同。 玻璃泡中的液体只要有一个微小的膨胀,毛细管中液柱的长度就会有明显的改变,好像把液体的膨胀放大了。 | 更好地理解温度计的原理。 理解温度计中玻璃泡和毛细管的作用。 |
二、摄氏温度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回答问题: (1)上面的数字和字母是什么意思? (2)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各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4)0℃是怎样确定的?100℃又是怎样确定的?1℃是怎样确定的? (5)摄氏温标的分度法怎样扩大到0℃以下和100℃以上? 你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吗?应该怎样读?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 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教师引导过渡: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 | 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是由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0摄氏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 100摄氏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 理解温度计的刻度方法。 | |
三、温度计的使用 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它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范围──量程。 (3)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分度值。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教材插图进行实验,思考其中哪些做法和读数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误的错在哪里。 (1)第一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这样容易把玻璃泡碰碎。同时液体周边的温度与内部温度不同,导致测量错误。 (2)第二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侧壁,原因同上。 (3)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造成测量不准。 (4)第四个图操作正确。 (5)第五个图中间一个视线正确,上下两个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俯视会使读数偏大,仰视会使读数偏小。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讨论后共同归纳总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再分别向烧杯中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记录测量结果。 |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还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学生实验并回答。 学生按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进行实验。 | 学会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便于理解温度计的正确用法。 | |
四、体温计 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思考问题: (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先要甩甩?其他温度计能不能甩? 总结: (1)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2)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 | 学生观察思考。 | 体温计用法的不同是由其结构不同决定的。 | |
课堂小结(5分钟) |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