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7-7 00:39:10
|
只看该作者
二、巧用“时间分配法则”,将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支配。
针对学生“好玩,想自由支配计算机”的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15+20+10”的时间分配法进行激励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所谓“15+20+10”时间分配法是指:每节课用于教师讲授、师生交流的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学生自主学习与完成上机实践的时间约为20分钟,如果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学习任务,剩余的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任其自由支配,教师将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用网或上机要求;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说明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够,则需要继续加强训练。由于顺应了学生“希望自由支配计算机”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学习中呈现出了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对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想法解决,与以往的消积懈怠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课堂看似浪费了宝贵的10分钟,实则是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从“玩”中获得知识、技术和应用能力的“隐性”提高,这样的课堂,生成性强。
三、有对比才有差距,清除高层次学生“死角”
在课堂上适当留白,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空间。针对学生喜欢自由探索,求知欲强的特点,将学生的无目的探索行为“合法化”,并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讲授赛况统计图这一课时,学生将教师提供的Excel表格转化为饼形图表,学生按照转化图表向导,不假思索地直接点击下一步,下一步,直至完成图2-1效果。此时教师展示图2-2,让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且独立探索,对自己的制作的图表进行修饰,美化。
在第二单元制作电子板报时,对于导航栏的设计对比。大部分同学采用文字制作导航,少部分同学另开蹊径,采用和文字相对应的图片作为导航,相对于文字来说,采用图片作为导航要更加新颖,有对比才能看出差距。这样熟练型的学生就能体会到不仅仅是把任务完成那么简单,而是如何更完善,更加精益求精,这样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进入到“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的良性循环。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在较高层次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空间,由于引导得当,学生们彻底地放开了手脚,探索得既投入又高效,顺利达成预期目标,把这部分学生的“死角”清除掉了。
四、重视课堂教学反馈,不留“死角”
学生的作业要提交到电子学习档案袋,并且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在评语上不要吝惜,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教师的交流对话。作品好,好在哪,作品差,差在哪,教师都要一一说明。做得好的学生要奖励,做的差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评价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定期举行学生作品评选,方法如下: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成员给其他五个小组进行投票,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作品,进行打印展览。
以上谈到的,只是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种解决课堂死角问题的做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只要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创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第07期
2.《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10期 作者:李慧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