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和教学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1
标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和教学建议)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教材119页例3、例4和做一做,练习三十六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同学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培养同学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2.引导同学通过类推,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同学的思维.
2.设疑、解难,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置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做一做第3题的投影图片,7支铅笔,8根小棒,练习的算式卡和图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这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同学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一起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边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教师引导: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和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同学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支.)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支.)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同学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支)…1(支)
教师提问:答话应怎样写?(每人分2支,还剩1支)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平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答话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和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习:独立完成课本120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同学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和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同学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和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同学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习:独立完成120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平均分的第二种的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的名称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20页做一做第3题.(投影出示)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
9÷□=□(盘)……□(个)
(1)先引导同学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和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请同学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同学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
14÷4=3 …2
14÷3=4 …2
(2)
21÷6=3 …3
21÷3 =6 …3
3.做练习三十六第2题.指导同学要把2角化成20分后再列式计算.订正时,重点让同学说出为什么要先把2角化成20分.
四、全课小结
1.让同学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五、安排作业:121页练习三十六第1、3题.
六、板书设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115~116页例1、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巩固表内除法的计算,又为以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基础。为了使同学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实质,教材通过实例使同学认识余数,借助竖式,指导同学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训练同学掌握试商的考虑方法。本节课要使同学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法小的道理。使同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2×6 4×8 27÷9 24÷8
4×2 3×5 16÷2 24÷3
2.口答。( )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样想的?
( )×2<7 6×( )<25 ( )×2<13
( )×4<27 ( )×8<42 3×( )<30
3.竖式计算。
二、导入新课。
1.摆一摆。
请小朋友拿出10个圆片,依照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
(1)10个圆片,每组2个,可放几组?
(2)10个圆片,每组5个,可放几组?
(3)10个圆片,每组3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4)10个圆片,每组4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根据同学操作后汇报的结果,填出下表:圆片个数
每组个数
组数
余下个数
10
2
5
10
5
2
10
3
3
1
10
4
2
2
2.导入新课。
以上分圆片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个剩余的数,在除法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今天这节课,我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引导儿童动手摆实物,创设问题的情境,从实践中笼统出数学问题,同学感到亲切。]
三、进行新课
(一)教学例1左边的题。
1.操作:师生分别取出教具、学具(6个梨和3个盘子),把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
2.分完后提问:把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里有几个梨?还剩下几个?
3.列式计算。同学口述算式和计算过程,并说出竖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意义,教师进行板书:
(二)教学例1右边的题。
1.操作:教师取出教具(7个梨和3个盘子),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操作,把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其余同学用学具操作。
2.分后提问:把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里分了几个梨?还剩下几个?
3.请小朋友把剩下的一个没有分完的梨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同时告诉同学,没有分完的梨的个数就是我们说的“余数”。
4.列式计算:同学口述算式和计算过程,并说出竖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意义,教师板书:
5.对照竖式,指导横式的读法和写法。
7÷3=2……1读作7除以3商2余1。先写商,然后在商后面点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1”。
[运用操作,创设情境,有利于同学形成鲜明的表象。为获取新知,笼统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步骤清楚,层次分明,面向全体同学,又突出“余数”这个重要概念。]
(三)观察比较。
教师讲解:这两道题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局部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但不够再分。再分别比较竖式与横式,重点比较余数。
提问:右边竖式的余数是几?为什么?左边竖式有余数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这两道题都用除法计算,像右边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观察比较算式,突出“余数”这个概念,沟通了一般除法与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使概念得到强化。还培养了同学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教学例2。
1.引导同学在尝试中掌握试商的方法。
(1)出示尝试题。
想:商6对不对?商8呢?商几合适?
(2)引导同学尝试试商。
(3)组织同学讨论试商的方法。
启发同学考虑:商6为什么不合适?使同学明确:因为38-30=8,8里面还有一个5,说明商小了;假如商8,商又大了,因为38-40不够减。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同时,教师可以告诉同学:试商时,可以多试几次,直至合适为止。也可以用除数×( )<被除数,用想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方法来试商。
(4)试商练习。讨论商几余几?
2.通过观察比较,协助同学掌握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先让同学用竖式计算上面的几道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与同学一起写出它们的横式:7÷2=3……1,20÷3=6……2,74÷9=8……2。再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引导同学发现:只有当余数比除数小时,商才合适。
板书: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在观察比较中,得出规律,不只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发展了同学的思维。]
四、巩固练习
1.把题目做完整。(教科书第116页“做一做”)
2.判断下列各题,对的打“ ”,不对的打“×”,并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同学改正后,让同学说一说错误的原因,使同学进一步掌握“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3.说出( )里最大能填几?并很快说出商几,余数几。
4.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1)被除数是23,除数是4,商是几,余数是几?
(2)54除以7,商几余几?除以9呢?
5.聪明题。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这道聪明题的设计,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同学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助于同学熟练地掌握新知。]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三十五的1、3题。
六、课堂小结
[/table]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1
教学内容:教材115~116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三十五1—7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2.使同学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同学的认识能力.
2.培养同学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启迪同学主人翁意识,激发同学主动学习.
2.通过例题教学,使同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 )<22 4×( )<37
( )×2<11 ( )×5<38
2.用竖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和竖式中各局部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6÷3=
引导同学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一起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考虑,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同学口述,教师板书:6÷3=2
让同学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即2与3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 7÷3=2…1 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同学依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一起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
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和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和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完成课本115面做一做.在同学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的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2.教学例2.38÷5=□……□
(2)同学尝试计算、考虑,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
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怎么想?(每份是几,分成5份,就是5个几,想5和几相乘的积要比38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前提是不能正好分完.)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只要小于38,还应最接近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近38呢? 5 ×( )< 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法,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回答后板书:计算有除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4)反馈练习:完成课本116页做一做.订正时指名让同学说思维过程,重点说试商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分男女同学计算9÷2 19÷3
计算后分题回答:
重点说各局部名称和算式的读法、写法.
重点说试商的方法和余数要比除数小.
2.分组竖式计算:116页练习三十五第1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指出错误和发生的原因)117页练习三十五2、6题.
4.文字试题:116页练习三十五3题.
5.机动练习:用手势或举数字卡片的方法直接试商,看谁举得正确举得快:
可从练习三十五中第5、10题中挑选.
四、全课小结
1.让同学观察板书,考虑回答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五、安排作业:117页练习三十五5题.
六、板书设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1
教学目标
(一)使同学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使同学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具和学具
教具:实物图和投影片。
学具:11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
8÷4= 36÷9=
订正时,由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
2.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
( )里最大能填几?
3×( )<22 4×( )<37
( )×2<11 ( )×5<38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同学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
6÷3=2
订正时,提问:
(1)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
(2)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假如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
同学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梨。(教师行间指导)
提问:
(1)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
(2)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
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个”。
怎样列式计算呢?(7÷3= )
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
写在什么地方?(同学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
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1个,我们就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是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
7÷3=2……1
读作:“商2余1”。同学齐读一遍。
教师引导同学比较例1的两道题。
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
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练一练:
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订正时,教师着重提问:
(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
(2)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
(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
2.教学例2 38÷5=eq \x(7)……eq \x(8)
提问:
(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没有一句是五几三十八。
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呢?再在全班交流。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
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
最后结果是商7余5。
练一练:
14÷4=□……□
订正时,让同学说一说怎样想商,最后的结果怎样说。
引导同学观察:
上面三道有余数除法,把每题的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
假如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商小了,商再大一些)
什么情况下,说明商大了?(被除数不够减去除数和商相乘的积时,说明商大了,商再小一些)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用折叠卡片口述计算过程
例如
同学边口述计算过程,教师也掀开有关局部。
(2)全班动笔练习,指名两同学在投影片上做,便于订正。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 38÷6= 47÷9=
订正时,由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发展性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考虑性练习
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课堂公开课教案说明
本节课主要分成两局部,第一局部通过旧知识能整除的除法,引出有余数除法和什么叫余数。第二局部是怎样计算有余数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在以后的除法中,有余数除法是大量的,整除的情况是少量的,学好有余数除法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打好基础。有余数除法又是同学学习中的难点,因为有余数除法的商在乘法口诀中不能直接找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沛讨论,协助同学掌握想商的思路,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什么情况下商小,以便和时调整。在练习中,先利用折叠卡片,协助同学掌握计算过程和试商方法。在此基础上笔答完整的计算过程,并通过判断题和考虑题,协助同学进一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和掌握试商的方法。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2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同学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 )里最大能填几
3×( )<13 ( )×5<39 4×( )<25
6×( )<50 ( )×7<67 8×( )<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同学用小棒代替铅笔,自身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同学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同学试一试列式解答。
同学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同学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同学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同学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同学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 9÷□=□(盘)……□(个)
3.考虑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同学独立考虑,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 19÷3=6……1
25÷4=6……1 31÷5=6……1
37÷6=6……1 43÷7=6……1
49÷8=6……1 55÷9=6……1
4.课后练习 练习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公开课教案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同学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学学习这局部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同学讨论解答方法,使同学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同学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在练习的布置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同学的分析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2
有余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同学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同学体会有余数动身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同学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同学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考虑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身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同学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学校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竞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同学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身亲身参与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 【】 【】
7 ÷ 3 = □
四、汇报自身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同学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局部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 )< 16 ( ) × 6 < 25 4 × ( ) < 23
13 3 × ( ) 47 > ( ) × 6 ( ) × 8 < 26
2、计算:
8 ÷ 4 = 45 ÷ 5 =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 ÷ 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动身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协助同学理解竖式中各局部的含义。
3…………………………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同学讨论交流竖式中各局部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 (组)………… 3 (盆)
4 ∶
5/ˉˉ2ˉˉ3ˉˉ ∶
2 0 ∶
ˉˉˉˉ 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身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身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 ÷ 6 = 33 ÷ 8 =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局部名称。
60 ÷ 7 = ( )………… ( )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和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身手?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三)
教学内容:
教材P52例和“做一做”,P53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同学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同学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课。
教学P52例3。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
2、假如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假如是17盆呢?
假如是18盆呢?
∶
∶
∶
假如是24盆呢?
假如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 ÷ 7 =[] B、14 ÷ 2 = []
15 ÷ 7 =[]……[] 14 ÷ 3 = []……[]
16 ÷ 7 =[]……[] 14 ÷ 4 = []……[]
17 ÷ 7 =[]……[] 14 ÷ 5 = []……[]
18 ÷ 7 =[]……[] 14 ÷ 6 = []……[]
19 ÷ 7 =[]……[] 14 ÷ 7 = []
20 ÷ 7 =[]……[] 14 ÷ 8 = []……[]
21 ÷ 7 =[] 14 ÷ 9 =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一起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同学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独立完成)
教本P53第4题,用竖式计算。(注意书写格式)
六、下课。
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四)
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同学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 34-5×6= 4×8-24=
2、在( )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考虑。(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假如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
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五)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55(例4)~~P56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同学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同学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同学说出得数)
4 × 8 37 + 5 5 × 8 72 ÷ 8
24 – 6 7 × 9 56 ÷ 7 49 ÷ 7
18 ÷ 3 42 ÷ 6 9 × 4 45 ÷ 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身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扮演。
……………………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同学1,口算:32 ÷ 6 = 5 (组)………………2人
同学2,笔算: 5
6 /ˉˉ 3ˉ2ˉ
3 0
ˉˉˉ 2ˉ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身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身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略)
五、练习作业。教材P56第2、3题。
课后反思: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六)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本P57~~P58上的内容,第4~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同学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事物、解决问题。(P57第4题)
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P57第5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P58第6题。
(2)P58第7题。
(3)P58第8题。
四、同学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2
教学目的:使同学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例1的梨和盘子制成可以演示的教具;每个同学准备11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复习(教科书第1页复习题)
(1)( )里最大能填几?让同学填后一起订正。
(2)计算除法式题,要求同学写出竖式。订正时,着重提问:哪是被除数?哪是除数?哪是商?
2.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指名说图意,实际分一分,然后列式解答。看着竖式着重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都分完了没有剩余。)
出示7个梨和3个盘子。指名说图意,也实际分一分。
提问:现在有7个梨,平均放3盘,分的结果和刚才分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同学说出,每盘也是放2个,但是最后剩下1个。)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平均分使每盘得到整个的梨吗?
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3盘,分的结果我们就说“每盘放2个,还剩1个。”
怎样计算呢?说明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出示7÷3。
先说明竖式的计算方法。提问: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同学回答教师写。然后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几个梨?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同学回答后教师写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那么在竖式里该怎样表示?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说明横式计算结果的写法: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是1,再写“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读作“商2余1”。让同学齐读一遍。
指出像上面这样的除法,没有除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教科书第1页)。
让同学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分完后,指名说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然后让同学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订正时着重提问:商2以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横线下面得几?表示什么?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横式该怎样写?
(3)教学例2。
出示“38÷5=”后,提问: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着重说明试商的方法: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然后可以提问:商6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教师说明,5和6的积是30,38减去分掉的30,还余8;用5除8还可以商1,所以要商7。再提问:假如商8行不行?教师说明,5和8的积是40,比38大,说明商8就大了。然后写出完整的竖式。最后指名说出横式中计算结果该怎样写。
(4)引导同学分别比较例1和例2的余数和除数,它们有什么一起点,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齐读教科书第2页的结语。
(5)做一做(教科书第2页)。
让同学看图画一画,写出竖式,再写出横式。
3.课堂练习
练习一第1题、第2题。然后订正。
4.本课小结
5.安排作业
练习一第3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同学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同学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布置如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这局部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布置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同学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局部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局部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需切实学好。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每个单元数学知识信息出现的“窗口”,它为同学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丰富和背景资源。本单元的“主题图”(如上页图)以同学最熟悉的学校文化活动为场景,出现了“用盆花安排学校”、“篮球竞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同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这局部知识的亲切感。同时,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购书、郊游、买花等等,让同学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创设同学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考虑空间。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同学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考虑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同学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同学观察、猜想、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同学在“做数学”(摆图片、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材内容的设计注意了为同学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竖式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布置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考虑空间,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同学主动参与、独立考虑、自主选择、合作交流,达到理解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目的。
3.内容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且形式多样。
教材应当满足所有同学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内容的设计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本单元教材选取每个同学都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同学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沛考虑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出现方式的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同时又照顾了同学学习个性的需要,使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例如教材的例3中提出的问题:“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在这同一问题情境下,不同层次的同学可以发现不同水平的结论。又如在教材例4的布置上,同学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选择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口算或笔算)。口算和笔算的布置在教材中也是有机渗透,没有刻意地区分口算和笔算的教学,使教师可以依据同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布置。在习题的布置上,一方面在形式设计上符合低年级同学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兴趣,选择富有情趣的背景,提供丰富的信息,采用多样的方式,言简意明,如对话、列表、插图等,最大程度地引起同学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内容设计上留有同学自主选择的余地,如练习十二的第2题,第55页的“做一做”等,在编排上考虑难易适度。同时布置了一定的变式和综合运用的内容,如练习十三的第2题、第4题、第8题等,目的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同学学会收集信息,处置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同学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算法以和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同学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和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可以联系同学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同学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同学交流和考虑,揭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一方面是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动身,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同学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联系了同学的生活实际,激活了同学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除法的认识、表内乘除法等,并让同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展开想像和考虑,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同学把笼统的学习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同学对算理的理解和相互交流,这样同学的学习经验能够充沛地调动,学习的潜能和发明性能够充沛地发挥,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能够充沛地获得,同学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能够充沛地发展。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布置了一些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资料入手,让同学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想、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同学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例如例2的教学,由具体情境引入后,可以先让同学想一想,再拿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想,这样分层次进行,不时强化同学的表象,不时增强同学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考虑和归纳,用表象支撑同学的思维,逐步笼统出数学知识,形成同学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同学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重视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同学熟悉的实际生活动身,从具体问题到笼统概念的形成之间,要让同学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增强同学的应用意识,使同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同学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沛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上,教材提供了一幅幅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情境资料,这些内容恰当真实地反映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同学考虑,调动同学的学习经验,分析和笼统事物的实质属性,运用不同的战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同学充沛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4.这局部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2
本单元教材分为两个局部布置。第一局部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包括“主题图”、例1、例2和例3;第二局部是“解决问题”即例4。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1)主题图。
主题图通过学校里同学课外活动的情境提供了许多可以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方式插;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同学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板报下面的花摆成3盆一组的形式。这些素材中,有整除的,也有有余数除法,使同学认识到二者的实质都是平均分,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教学时,可以先为同学提供可用整除计算的素材,再改变被除数,引出有余数除法。等同学学会有余数的计算后,可以再让他们用主题图上的素材编题、计算。
(2)除法的意义(例1)。
教材首先布置了一幅同学安排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学校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布置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同学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同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从同学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笼统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同学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时,可以先让同学根据图上的内容编一个小故事,在故事的情境中让同学解决“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样一个用除法来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意义;再由老师或同学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同学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以和竖式中各局部的名称。
(3)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例2)。
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同学安排会场的情境,在摆花盆的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
教学时,可以让同学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每5盆为一组分一分。通过操作使同学看到:可以分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告诉同学剩下的这3盆,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同学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着重说明在竖式中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并介绍在横式中余数的写法和算式的读法。最后还可以让同学说说例1、例2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4)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3)。
教材中仍然以摆花为素材,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假如上例中一共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假如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其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二是通过同学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身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让同学自身先算一算,还是每组摆5盆,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17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算完后让同学观察这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同学充沛发表自身意见的基础上,归纳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完成书上填空:“余数○除数”。
通过“做一做”的三道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5)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通过分羽毛球的活动,使同学体会余数的含义。教学时可以让同学画5个圈代表5个人,连线分一分或用学具代表羽毛球实际动手分一分,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第2题,借助同学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应该让同学先明确题目的要求,再让同学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一种包装方法。可以让同学用圆片代替面包,自身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书上。
第3题,这种练习有助于同学掌握除法的试商方法,应作为常规性练习。由于这样的题型是首次出现,所以先要协助同学看懂题目的要求,例如:□×6<57,可以让同学先想一想卡片上能填几,再判断卡片上最大能填几。
第4题,练习试商和竖式的写法,让同学独立完成。
第5题,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协助同学进一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渗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检验方法。
第6题,这道题给出了29片扇叶的条件和工人正在装电扇的画面。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灵活的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进行解答,培养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7题,这道题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教学时可以先让同学根据画面明确题目的意思,再让同学用自身的方法完成,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
第8题,练习时可以让同学看图明确题目中求彩带的长就是求“3×8+2=?”,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从而让同学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解决问题(例4)。
(1)例4借助于本单元“主题图”中的“跳绳活动”,让同学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图中有32个同学,每6人一组跳绳,求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教材出现了两个同学的不同方法,分别是口算和笔算,目的是使同学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时,可以动态展示情景,并配上师生对话(图中提供的文字信息以和所求的问题)。让同学通过观察描述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明确所求问题是“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之后,让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解决所求问题,使同学明白要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同学说出算式后,老师可以板书“32÷6”,然后让同学独立算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的。不论同学是用竖式计算的,还是用口算的,这两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以肯定,并鼓励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进而让同学谈谈自身喜欢用口算还是用笔算。这样结合具体的题目,使同学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身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身的计算方法。
(2)“做一做”中的“购买食品”是一幅信息量较大、开放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情境图。左边同学提出:“我有20元,都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瓶,还剩□元。”解答这个问题所需的两个条件图中都已出现并且是确定的,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右边同学的问题“我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由于要买的东西没指定,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确定,所以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对这个问题可以放手让同学根据图中的信息,选择自身想买的食品,算出所买食品的价钱。这里同学所买食品的种类可以是只买其中一种食品,也可以买其中两种食品,还可以买其中三种食品;而所花的钱可以正好用完,也可以还有剩余。使同学从中明确:在利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既可以出现正好整除的情况,也可以出现有余数的情况。这一素材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性,适应了同学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
完成“做一做”时,可以先出示情境图,然后教师提问:这两个同学在做什么?左边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从图中能找到这些信息吗?让同学从具体情景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填写在书上。接着教师还可以再提问:右边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假如你是这个同学,你会买些什么呢?让同学充沛发表自身的见解,然后让同学根据自身的选择,算一算最多可以买几瓶(或几个),还剩多少元。之后,教师组织同学进行汇报交流:你选择买的什么食品?最多可以买多少,还剩多少元?买哪些食品,最后没有剩余的钱?教师还可以根据同学汇报交流的情况补充提问:再加几元正好又可以买一块蛋糕呢?你是怎样想的呢?
(3)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让同学直接把商和余数填写在横线上,全班集体订正。
第2题,要引导同学结合图来理解题意,弄清这里要做两种跳绳,一种是8米一根的长跳绳,一种是2米一根的短跳绳。先从长19米的绳子上剪掉8米做一根长跳绳,再用剩下的绳子做2米一根的短跳绳。求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在同学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让同学独立列式计算。
第3题,这道题是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教师要引导同学明确“一星期有7天”这个隐含条件,然后再让同学列式解答第(1)问:30÷7=4(个)……2(天);而第(2)问是星号题,教师可以结合第(1)问的结果引导同学考虑:四月份有4个星期余2天,这余下的2天可能是这个月的哪两天?让同学明白四月份有4个星期余2天,这4个星期里有4个星期六和4个星期日,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日,这余下的2天,应分别是星期六和星期日。所以4月1日是星期六。
第4~8题都是情境题。这些习题一方面借助于同学喜闻乐见的“森林餐厅”、“丛林探险”等内容,让同学感受生活,感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还特别注重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开放性,给同学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机会和自我发明的空间,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意识和发明潜能。因此这些习题都需要同学认真观察,注意搜集有关信息,结合图意理解图中要解决的问题。第4题和第7题应放手让同学独立完成,完成后由同学交流自身的想法,进行自我评价。
第5题,可先给出“森林餐厅”情景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了解到:35只小动物去森林餐厅就餐,有9张空桌,每张桌子可坐4只小动物,它们都有座位吗?这道题的难度在于每张桌子可坐4只小动物不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而需要同学从图中观察得出,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同学发现这一隐含的条件。在同学明确了题意后,再让同学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请不同解法的同学上台板演,可能出现下面几种解法:
(1)35÷4=8(张)……3(只)8+1=9(张)
(2)4×9=36(只),36>35
所以都有座位。不论用哪一种方法解答都应该让同学说一说自身的解题思路。
第6题,也可以让同学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和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学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在解答第二问“该租几条船”时,要让同学结合算式44÷5=8(条)……4(人),说一说“8条”与“4人”的含义,从而理解余下的4人还需要租一条船,所以该租8+1=9条船。
第8题,这是一道考虑性较强的综合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先让同学借助情景理解题意:花店里摆放着各种美丽的花,其中有康乃馨22枝、玫瑰16枝、郁金香10枝。这个同学想用7枝康乃馨,3枝玫瑰,2枝郁金香扎成一束,花店里的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多少束这样的花束。在同学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让同学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确定这道题的解题战略:先分别求出这三种花分别按每7枝、3枝、2枝为一小束的束数,即,
康乃馨:22÷7=3(束)……1(枝)
玫瑰:16÷3=5(束)……1(枝)
郁金香:10÷2=5(束)
再比较这三种花各自的束数,以三种花中所含束数最少的那种花的束数为规范,也就是康乃馨可分成3小束,那么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3束这样的花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 18:1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同学安排联欢会会场的画面。)
让同学看情景图,描述安排联欢会会场的情景,续编安排联欢会会场的故事,并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算式怎样列?为什么这样列?(板书:23÷4=)
教师: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用23张圆片表示23盆花,依照安排会场的要求分一分。(小组合作的形式。)
(展示同学分圆片的结果。)
教师: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同学:题目要求每组摆5盆,现在只剩下3盆,给每组再分一盆,不够了,所以不能再分。
教师: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
教师: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
(让同学先说一说。)
教师: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
(板书:23÷5=4……3)
教师: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
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
教师: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自身在草稿本上试着写一写。
(指名同学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同学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