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和知识点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年级《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和知识点拨  
  教学依据:
  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诗歌自身蕴含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诗歌理解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本课中的《我爱这土地》、《乡愁》就把同学对内容的理解品味欣赏诗句,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另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九年级也当以培养同学的鉴赏诗歌能力为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浓浓的情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竟境和深刻意蕴,掌握诗歌的象征的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与理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蕴,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难点:掌握诗中的象征意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朗诵三首关于思乡的诗:崔颢《黄鹤楼》李白《静夜思》席慕容《乡愁》
  请同学指出三首诗的一起点:思乡、热爱故乡,由此引入余光中的《乡愁》
  二、新课
  (一)、学习第一首诗:《乡愁》
  1、同学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内容
  2、同学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同学交流后归纳出以下几点:
  (1)、本诗着重表示“乡愁”,即对家乡的思念
  (2)、诗中的“愁”,是借助具体的物,即“船票、邮票、坟墓、海峡”来体现的
  (3)、诗是以时间顺序来布置内容
  (4)、诗的结尾一节,把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热爱祖国的高度,情感升华了。
  3、同学朗读,再次体会诗的情感。
  4、指名同学诵读,其他同学点评。
  (1)、点评时突出对“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词的处置,理解作者在这些词上寄予的深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同学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2)、点评时突出诵读的停顿: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3)、点评时注重“后来啊”中“啊”的处置,同学谈理解。
  (4)、点评时注意理解“浅浅”的表达效果,并非“海峡浅浅”,而是“思念深深”。
  5、同学再次品读,从整体上深入理解、体会,归结本诗的意蕴内涵。
  6、加深同学的情感体验:学过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以“乡愁”为主题,仿写几句:
  a组:乡愁是……
  乡愁是……
  b组: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现在,母爱是……
  (二)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1、诗中常用物象或意象来表述或抒情,同学自读全诗,找出物象或意象,结合写作时间,理解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同学合作交流,理解归纳:
  a、全诗以“写”的物象来代表爱国诗人和爱国人士
  “写”热爱土地的表示:歌唱(即使喉咙嘶哑)
  (与祖国同在,为国献身)死后融入土地
  b、“暴风雨”象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愤怒的人民
  c、“无比温柔的黎明”:自由解放的曙光
  2、再次朗读第一诗节,体会诗的意象
  3、同学示范读,点评
  (1)、点评时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变化如“暴风雨”“温柔”的不同朗读处置
  (2)、点评时注意诵读时情感要丰富
  4、诵读第二诗节,明确与第一诗节的关系:点明主题这不只是诗人爱国之心的体现,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一起心声。
  5、齐育本诗,加深理解
  6、同学质疑: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什么用上‘假如’”?
  三、总结:
  如何理解现代诗的内涵或意义:找出诗中的意境或物像,结合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去理解
  四、作业:请你借助一种物象或意境(如月亮、大雁、春花、江水)等来表示一种情感,写几句小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诗两首》知识点拔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解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全诗共六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火热的爱国心。
  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示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倒霉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一起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
  (二)学法引导
  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掌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和“鸟”的形象对表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和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
  (三)审美鉴赏
  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但他没有直接渲泄自身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体说来,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溢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样,通过具体、真切的形象,抒发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
  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良莠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出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析]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一般地说,标点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但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作适当的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将完整的语义分开。朗读时的重音,多指逻辑重音,即根据表达感情的实际需要,重读局部关键词语。
  [参考答案](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阅读《我爱这土地》,概括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具体的形象。所以阅读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参考答案]诗中出现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形象,联系它们前面长长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以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等,可以想见,它们象征了祖国、人民、民族的苦难与灾害,他们不屈的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与坚定的信心。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和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3、《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假如删去,对诗歌主题的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理解这首诗歌上结构上的独具匠心,进而加深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我爱这土地》的两节诗,假如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达,它不只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4、“乡愁”原本是一种笼统的情感,余光中在他的《乡愁》里,是怎样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析]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总是借助形象抒情言志这一特点的认识;二是,协助读者学会怎样将诗歌要表达的笼统情理具象化。
  [参考答案]作者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和。从而将笼统的情感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填空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乡愁》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4、《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
  能力提高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完成习题: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明朗、集中而又强烈,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的前三节偏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失望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万千海外游子的绵绵乡关之思。
  D.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基本均衡而对称,句与句之间则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中运用了比喻、想像、夸张、反复、叠词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韵律。
  2、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抒发爱国之情的?
  3、乡愁是一种笼统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4、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开放探究
  阅读《萤火虫》,回答问题。
  萤火虫
  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
  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身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身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突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1.找出与“小小流萤”相呼应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为什么反复说萤火虫是快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没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展开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夏夜的萤火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三、资料优秀
  1、《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发明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防止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定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和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衰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痛,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痛但却广博,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百折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示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标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笼统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发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王继波)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家长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实际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身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这首著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其实,余光中除了创作《乡愁》之作外,其他主题的创作也相当可观,而且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9: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