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24
标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同学朗读时掌握《我爱这土地》高昂、深沉的意境和激昂悲壮的感情基调;《乡愁》忧伤柔美的意境和感情基调。
  2、通过理解诗歌的所描写的对象(意象)来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鸟的形象、土地、河流、风、黎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我爱这土地》中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乡愁》中意象的组合和主题升华。
【教学设想】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掌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示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我爱这土地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同学生成问题预计:
   ⑴ 朗读《我爱这土地》,体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⑵ 朗读、品味诗句,概括艾青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对象是哪几个?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在描述对象前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⑷ “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就自身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指导同学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竞赛)
四、拓展阅读
  进一步探究: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
  赏析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
五、综合创新、发生新疑
  指导同学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乡愁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同学生成问题预计:
   ⑴ 《乡愁》一诗是撷取了哪些意象抒发情感的?有什么特点?
   ⑵ 所有的文学创作都要讲究形式美,诗歌尤其如此。《乡愁》一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⑶ 《乡愁》诗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前后四次重复,这样有什么好处?
   ⑷ 《乡愁》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诵读时应如何掌握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
  2、就自身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指导同学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竞赛)
四、拓展阅读
  赏析其它乡愁诗,如:席慕容的诗《乡愁》、舒兰的《乡色酒》。
五、综合创新、发生新疑
  选择自已最拿手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诗(读诗、唱诗、讲诗、问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24

《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二
【实用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身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同学听,同时指导同学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神往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时,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⑴ 要求同学用“这是一只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⑵ 同学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
     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
   ⑶ 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身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达。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和情感掌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热诚
  1、同学根据自身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同学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同学自身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同学续写后两节。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把全诗当作电视诗歌的解说词,为电视诗歌散文编写分镜头剧本。让同学在想像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练习写作,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语文味浓浓郁郁。
〖教学步骤〗
一、《乡愁》剧本编写
  1、分组写作:
    第一节,剧本可拟为: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身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第二节,剧本可拟为: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中年男子来到了码头上。他的手里,攥着一张早己被汗水浸湿了无数次的船票。他眺望着远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马上就可以见到自身的新娘了!无数个思念终于化作了归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还不快来?我真想一步就跨进家门!
    第三节,剧本可拟为:天阴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样阴郁。一方矮矮的坟墓座落在这无垠的荒野上,坟旁有棵枯树,在风的吹动下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笔直挺的。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浑然不觉。他的心在哭泣:“母亲!你的儿子来晚了!”
    第四节,剧本可拟为:夕阳的余晖照在静静的海面上,海上霞光万丈。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站在岸边,贪婪地看着海上那远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随着这船只悠悠地远去远去……他的思绪己越过了这浅浅的海峡,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那片热土……
  2、欣赏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乡愁》视频资料。
  3、评点各组剧本。
二、学习《我爱这土地》
  1、播放《我爱这土地》视频资料,但不播放声音和音乐。
  2、自身设计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动作,并配上合适的音乐。
  3、播放画面,同学个性演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24

《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三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掌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掌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同学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掌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结合音画效果,让同学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
   ⑴ 音画情景。    ⑵ 朗读领悟。    ⑶ 诗歌欣赏。    ⑷ 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掌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身的母亲,谁不爱自身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和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发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资料)
  2、同学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一起心声。   4、合作探究:    ⑴ 找出诗中的意象:      (让同学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百折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⑵ 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__”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时、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示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假如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⑶ 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诗人先把自身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百折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身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示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迸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之所以不时地为人们所引用,所传颂,持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
四、练习   1、书后练习二:    ⑴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⑵ 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⑴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⑵ 假如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2、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沛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身。     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沛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身”,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实际,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五、作业   1、仿照“为什么……,因为……”句式特点造句。   2、读背这首诗,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3、预习第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乡愁》,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善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身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1、同学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与《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资料)   2、提问: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     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考虑: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笼统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示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和。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一起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实际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小结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24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保守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和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保守,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迷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    ⑴ 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⑵ 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剪不时,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⑶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⑷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⑸ 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⑹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同学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袭保守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迷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安排   1、背诵、默写《乡愁》   2、自身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下节课配乐朗读。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