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十例)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5
标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十例)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夫(fú) 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 读准字音;
   ⑵ 掌握节奏;
   ⑶ 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同学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个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缺乏。
  5、教师评点,可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⑴ 明确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做如下补充:
     下视其辙(仔细观察)
     登轼而望之(远望)
     虽不能察(即使)
     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公将鼓之(凑足音节,不译)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⑵ 在准确翻译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做到翻译通顺。
     如:既克──打了胜仗之后。
   ⑶ 在翻译过程中,当原句缺少某些成分的时候,应补充出来。
     如:
     乃入见。──(曹刿)就进宫拜见(鲁庄公)。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6、小结,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巩固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
  分析文意,理清思路,掌握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分析文意   我主要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一段:
   ⑴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词?全文按事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
     明确:远谋。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
   ⑵ 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⑶ 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
     明确: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⑷ 理清第一段的思路,可以协助同学背诵。同时,由于第一段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主,可以采用二人对话的方式当堂练习背诵。


2、第二、三段:
   ⑴ 分别概括二、三段的内容。
     明确:
     第二段:写战中,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军击溃齐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⑵ 曹刿选择了哪一有利时机进军的?又是选择哪一时机追击的?
     明确:
     进军──彼竭我盈。
     追击──辙乱旗靡。
   ⑶ 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的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⑷ 理清第二、三段思路,同学可根据提示练习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布置、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这个问题既可以培养同学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又能锻炼同学组织语言的能力。
   (我们可以让同学自由发言,交流感受。)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通过师生一起的分析讨论,最后归纳:
    曹刿形象:爱国、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鲁庄公形象: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忠于职守。
  3、分析文章的详略布置:
    讨论明确:文章详写曹刿对于战争的论断,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紧紧围绕“论战”选材,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需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干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沛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绩,是《左传》中的名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5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的】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和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资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示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
学中的难点。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
  1、《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同学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同学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同学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同学朗读全段。
  2、同学结合注释自身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身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同学自由提问的形式,同学向老师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⑴ 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⑵ 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⑶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⑷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⑸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依照实际情况处置。
   ⑹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考虑:
   ⑴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⑶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示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⑷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身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同学朗读第二段。
  2、同学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同学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同学考虑讨论:
   ⑴ 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⑵ 曹刿是如何协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需掌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同学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安排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同学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同学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考虑:
   ⑴ 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⑵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局部。第一局部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局部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局部写曹刿说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干。这表示在两个方面:
   ⑴ 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⑵ 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优秀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资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和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需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干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安排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5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掌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以《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管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和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缺乏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4、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齐鲁是近邻,齐强鲁弱。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异母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怕遭牵累,先后出走他国。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小白的母亲是莒国人,他逃到莒国。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第二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夺君位。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派兵攻打鲁国,逼死公子纠。在庄公十年(前684年)又以鲁国曾协助公子纠为借口,再次攻打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双方“战于长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同学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本文的写作顺序和详略处置:
    时间顺序
    战前(详)
    曹刿论战战中(略)
    战后(详)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一起研习第一段。
  1、同学齐读第一段。
  2、同学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同学疑问。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徧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3、内容梳理:
   ⑴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⑵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⑶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维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示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同学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安排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和句式等。
  3、结合课文,谈谈在新的形势下你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写成一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5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四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战争得失的记事文,属精读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同学注意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气质、表示;引导同学归纳整理文言词语,在辨析中掌握词义并发现背诵的技巧,提高背诵的效率。
【学习目标】
  引导同学学会辨析词义,并归纳整理;引导同学发现背诵的规律和技巧,防止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评价人物,培养同学形成观点、表述观点、捍卫观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 从简介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导入。
   ⑵ 从简介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
  2、切入点:
   ⑴ 指导背诵课文,让同学寻找背诵的技巧。
     (可引导同学找出文中前后衔接和相互照应的句子,然后总结这些语句之间的规律,提高背诵效率。)
   ⑵ 上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左传》和长勺之战的背景。讨论:从全文看,你认为曹刿、鲁庄公是什么样的人?试从文中找出依据。
  3、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⑴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动手梳理、整理文言字词,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形成知识板块。
     找出文中具有一词多义特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异较大的词语,以和能印证这些词语的成语。
     (如:望其旗靡的“靡”意思是“倒下”,能印证此义的成语有“所向披靡”。参考: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深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视其辙──南辕北辙、故逐之──逐鹿中原、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⑵ 探究课文,师生一起研讨下列问题:曹刿的战略思想、曹刿远谋的具体表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4、拓展延伸
   ⑴ 谈谈你对曹刿战略思想的看法。
   ⑵ 展开想象,再现长勺之战的局面,200字左右。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6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五
【教学要点】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需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需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和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和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管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协助过同自身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协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同学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móujiànbózhéjié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和、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溢,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分析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2、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同学串译。
  4、提问检查:
   ⑴ 战争的时间、国家?
   ⑵ 表示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⑶ 庄公的态度?
     “公将战”
   ⑷ 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⑸ 这一举动表示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
   ⑹ 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三次。
   ⑺ 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⑻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人民的支持。
   ⑼ 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⑽ 表示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同学串译。
  4、提问检查:
   ⑴ 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示分别是什么?表示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⑵ 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⑶ 本段表示了刿的什么能力?
     决断能力。
   ⑷ 用自身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同学串译。
  4、提问检查:
   ⑴ 表示庄公“鄙”的句子?
     “公问其故”
   ⑵ 一“未可”为何?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⑶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⑷ 二“未可”为何?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⑸ 后为何又“可矣”?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⑹ 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⑺ 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干取胜的道理,表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干。
第三课时(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和词语。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和词语
  1、判断句式:
   ⑴ 忠之属也。
   ⑵ 夫战,勇气也。
   ⑶ 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参与隔开,          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  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完成课后练习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6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 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同学练读中,在同学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誉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同学听读,掌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⑶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⑸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同学齐读课文。
二、译
  1、同学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 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大小之狱
   ⑵ 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 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 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 重点句子:
    ①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同学对照注释对照自身的理解找差异。
第二课时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同学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掌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文言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发明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扮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同学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6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 了解《左传》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⑴ 掌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资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⑵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3、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探究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下个星期五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了,这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抗日学潮,当时的红军正处在长征时期。这期间,国民党曾对红军进行过五次围剿,前四次敌人以110万的兵力围剿人数缺乏4万的红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抗战之后的整个解放战争史就是共产党以120万军队,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基本上消灭国名党的420万军队,进而解放全中国的。你们认为这样的胜利靠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正义之战、毛泽东绝妙的战术等等)
  是啊,人心向背、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板书《曹刿论战》)
二、学习课文
  1、哪位同学能根据预习来说说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
    (补充史料)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相邻(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为争霸不时发生战事。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被杀,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身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仇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样复杂的背景,在左丘明的笔下只有短短的两句:“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这里的“十年”是指鲁庄公十年,“师”是军队的意思,“我”就是指鲁国,“公”自然就是鲁庄公了。可见其语言之简洁。
  2、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课文在哪一段讲述了长勺之战,并能简要的复述一下长勺之战的过程呢?同学复述后,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节。
  3、请结合课下注解,自身通译课文,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可以是有关字词的,也可以是有关内容的。
  4、背诵第二节。
三、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怎么如此轻松的就赢了呢?怎么赢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役的指挥者曹刿的论述吧
  1、读第三节,小组学习,整理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和重要的词语现象。
    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重要的词语:鼓、再、作、夫
  2、在同学质疑的基础上补充史料。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用兵车摆开阵势作战,一车四马,车上甲士三人,后有步卒七十二人。作战时兵车都是一起前进或者后退。若战败逃走,阵势必定就乱了。
    古人乘车都是站在车上,车舆四周的围栏很矮,不能用来凭依。前面有一根较高的横木,叫“轼”,主要轼当扶手用的,但也可以供人站在上面了望前方。
  3、再读课文,你能概括曹刿指挥取胜的主要战术吗?
    明确:时机掌握的很好,在“彼竭我赢”之时;善于观察判断,“辙乱旗靡”后予以追击。毛泽东恰恰就吸取了这个“彼竭我赢”,发明了“敌疲我打”的战术。
  4、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身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背诵第三段。
四、小节
  《曹刿论战》中,曹刿这一人物要算很神秘的了。他既非肉食者,又能见到鲁庄公。而且能和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指挥作战,庄公对他言听计从。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也各有不同,曹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是值得研究的。在这场战役中,他卓越的军事才干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长勺之战的胜利仅仅是因为曹刿完美的战术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鲁庄公在这场战役中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让我们在明天的学习中一起来探究答案吧。
五、作业
  背诵所学课文段落,完成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掌握作战时机──彼竭我赢
    曹刿论战
          判断对方意图──辙乱旗靡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勺之战的过程,听取了曹刿对战胜原因的论述。那么,这场战役的取胜仅凭借完美的战略战术是不够的。古代打仗主要靠人战,一个小国,人力单薄,寡不敌众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那么,长勺之战又是怎样做到以寡敌众的呢?
二、朗读第一节,先通译课文,再小组学习,找到原因
  1、字词学习: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2、以少胜多的原因:“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即“取信于民”。
  3、背诵对话片段。
三、通观全文,你如何评价曹刿找个人?
  1、小组学习,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以其乡人反衬出曹刿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忠心爱国的义士!一个具有杰出政治军事才干的人!
  2、那么鲁庄公呢?他可谓肉食者的代表,曹刿说他“鄙”没有“远谋”,你认同吗?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明确:
    认同: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的保佑上;战事中急于进攻、追击;战胜却还不知道原因。
    不认同:政治开明,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善于用人,让一个普通的武士指挥作战;不耻下问。
  3、你对左丘明的记述有何评价?
    明确:
   ⑴ 落笔角度独特,紧紧围绕“论”展开记载,用对话体详细的记载了取胜的原因。
   ⑵ 资料的布置详略得当。
  4、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其他的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吗?
    明确: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3万对40万大军)、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给句中加粗的字注音。(2分)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惠未徧( )  
   ⑶ 牺牲玉帛( )
   ⑷ 肉食者鄙(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 弗敢加也( )
   ⑵ 神弗福也( ) 
   ⑶ 虽不能察( )
   ⑷ 小信未孚( )
  
  3、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弗敢加也    而山不加增
    弗敢专也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译文:                           。
  
  5、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是下列那一项:( )(2分)
  
   A、介绍曹刿请见的原因。
   B、批判当官者的无能。
   C、讽刺庄公的迷信思想。
   D、提出战前的政治准备。
  
  6、从文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略作分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6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左传》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资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
    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安排同学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同学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出现)
  1、《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战争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胜利,公子小白已出人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仇和武力惩办。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课文录音,同学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同学引起注意。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
   
登轼而望之(shì)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3、同学分组练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语调。
三、读课文,释词义
  1、找三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先由同学纠正字音、句读,同学仍掌握不准的由教师纠正,教师主要纠正同学的语调。
    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2、齐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同学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扫除词语障碍,个别词语同学分组互相交流。
  4、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⑵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⑶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
   ⑷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和)
   ⑸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⑹ 公将鼓之(击鼓)
  5、在教师指导下,同学辨析下列词语的意义
   ⑴ 故逐之(所以)
     公问其故(原因)
   ⑵ 何以战(凭,凭借)
     必以分人(把)
   ⑶ 公与之乘(代指曹刿)
     登轼而望之(代替齐军)
四、译大意,诵文章
  1、同学再次朗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同学不理解的句子可以提请到小组,合作探究后个别弄不懂的句子,可以提请教师回答。
  3、用竞赛的方式组织同学背诵课文,文言基础好的可以当堂背下来,基础差一点的,可以背诵一段、两段,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同学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测背诵
  可以采用男生齐诵、女声齐诵、全班同学齐诵、个别背诵、默写等多种方式。
二、理脉络、知整体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题,要求同学先独立考虑,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他如何评价鲁国战前准备?
    答案要点提示:
    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教师启发同学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维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示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在战争中,曹刿如何协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答案要点提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之时,作为反攻时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需掌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3、战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答案要点提示: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示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检查学情,并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三、析形象,悟主旨
  1、你如何认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要点提示: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示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示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示他卓越的军事才干;曹刿论战,表示他过人的谋略。
  2、文章详略的布置对突出曹刿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要点提示: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示;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布置,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同学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同学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四、共质疑、互检测
  1、同学总结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对学习后存在的疑问可以提出质疑,同学们能自行解决的就自身解决,同学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着解决。
  2、同学们自身出题,互相检验,包括字音、词义、句义。
五、作业
  1、收集一例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互相交流。
  2、预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资料宝藏】
  1、与课文相关的解读──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齐鲁长勺之战的评价。
  2、推荐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阅读: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马陵之战、城濮之战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6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把认识曹刿形象,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对比的手法、词语的古今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教学中重视同学熟读、背诵的训练,培养同学“以读促悟,以悟促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3、课外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示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示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测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局部,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同学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同学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和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考虑,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誉,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同学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管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协助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加点字读音: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鄙(bǐ)未孚(fú)
    
长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辙(zhé)靡(mí)
    
轼(shì)公与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
4、同学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 课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资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按着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资料。详写论战,略写战斗。
  5、同学参阅注释,教师点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识归纳:
   ⑴ 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和,普遍。)
   ⑵ 一词多义:
     间:
   
     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以:
     必以分:把
     何以战:依靠
     必以信:用
     必以情:依照
     可以一战:凭借
     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人
     故克之:代词,代齐军
     小大之狱:的
     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⑶ 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古今异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可以一战(古义:两个词,译为:“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⑷ 特殊句式:
    ① 省略句:
      (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
      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
      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
      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② 判断句:
      忠之属也。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③ 倒装句:
      何以战(介词宾语前置,即“以何战”)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7、揣测探究:
   ⑴ 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⑵ 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 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脉络梳理)
求信于臣 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战前准备 求信于神 神弗福也          战略思想
      信于民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争经过  战场指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后总结                    战术思想
      辙乱旗靡,故逐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56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十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才干;
  2、领悟取信于民、掌握战机、以弱胜强的道理;
  3、理解局部词语的古今差别。
【教学重点】
  1、曹刿战略思想;
  2、文章详略布置。
【教学难点】
  1、曹刿战略思想分析;
  2、创新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同学讨论、分析、归纳,以导促读,以读促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同学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同学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同学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二、围绕战事,分析背景
  1、课文选自什么地方?作者是谁?
    同学答:本文选自《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2、战争名称是什么?作战双方分别是谁?
    战争名称:长勺之战;战争地点:长勺;战争双方:齐国,鲁国。
  3、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力量差异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4、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同学分组讨论)
   同学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三、以“论”设问,分析战争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同学答:由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可知曹刿也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同学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同学归纳后答: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解释:见、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
    同学讨论后答: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示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解释字词:安、专、牺牲、加、信、狱、情。
    掌握省略句式: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示手法是什么?(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同学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掌握和追击时机的掌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示的。
    解释:鼓、驰、绩。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一起讨论后,同学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定性的揭示,标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解释:故、盈、靡、竭。
    省略句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而)作(士)气,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四、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局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局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布置?
  经过同学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明确:
  1、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干。若加入战场厮杀局面和追击齐军局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2、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示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沛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五、开拓思维,分析人物
  引导同学着重分析两个人物:
  1、曹刿(要多肯定其成果: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
  2、鲁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用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六、写作练习
  选取一个下面所给的题目,写一篇议优秀论文,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有自身的创新思维。
  1、《论曹刿的远谋》;
  2、《我看鲁庄公这个人》。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