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9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示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示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发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绩,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实际、反映实际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跟读,解决字词。
  2、同学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震动了男女倾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示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示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真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洁之美。
三、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同学跟读,然后自读。
  2、同学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 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难过。
   ⑵ 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相互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难过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 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和“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难过凄迷的兴味。
   ⑷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 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 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安排作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一起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掌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同学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和其艺术方法,提高同学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⑵ 培养同学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⑶ 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⑴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同学学会掌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⑵ 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⑵ 增强同学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归纳与拓展
  1、同学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局部。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身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 同学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 老师范读,指导同学掌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 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同学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1、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倾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2、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3、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 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导入语: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诗难以割舍的,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中有画的特点。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 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 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
  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一起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异,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身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身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 同学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 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导入语: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 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神往的爱情。
   ⑵ 将同学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古通今,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和板书设计】
《关雎》: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
  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的这种比较阅读的教法,形式比较活泼新颖,因此同学们的兴趣极为浓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基本上采用了:由读到比到品到赞的教学思路,带领同学走进文本,赏析文本,进而去研知和拓展文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同学为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并注重他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渗透。总而言之,教学方法是教为灵活新颖的,教学流程是顺畅和谐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艺术手法讲的不透彻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示手法;初步培养同学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同学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示手法。
  2、难点:
    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身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局部。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示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同学听读,和自身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同学引起注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
  3、教师播放音乐,同学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读课文,悟大意
  1、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时进行朗诵指导,同学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同学们讨论,用文言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同学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教师引导同学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品手法,诵文章
  1、由于赋比兴的表示手法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教师首先明确何谓赋比兴:《诗经》的表示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陈说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2、同学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文章是如何运用“兴”这一表示手法的。
    教师提示:如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3、除了“兴”的手法的运用,同学讨优秀论文章还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文章大量的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式,表达了细腻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内容和多次朗诵的基础上,争取当堂成诵。
五、作业
  1、将《关雎》改写成文言文,注意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
  2、预习《蒹葭》。
第二课时
一、检测背诵
  全班一起背诵《关雎》。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另一首,《蒹葭》。
三、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同学听读,和自身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同学引起注意。
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唏(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浚(sì) 
3、教师播放音乐,同学跟着音乐练习朗读,在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要求能进一步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读课文,悟大意
  1、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时进行朗诵指导,教师提醒同学注意掌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同学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同学们讨论,用文言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同学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的境地。
  (过程中,老师给同学们播放歌曲《在水一方》,为同学们创设情境,并引导同学们深入体会诗歌内涵。)
四、品手法,诵文章
  教师为同学们出示自学指导题:
  1、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示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同学们先独立考虑,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提示:《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耐久,表示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定会出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在理解内容和多次朗诵的基础上,争取当堂成诵。
五、作业
  为《蒹家》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资料宝藏】
〖《关雎》赏析(褚斌杰)〗
  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发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身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身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身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身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身理想的配偶。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身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身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时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示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局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局面。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实际,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胜利之中了。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而其实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获和真实的刻画。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但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时所说的两句话,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憨厚、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蒹葭》鉴赏(尹建章)〗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凄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深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和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示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敬重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标明“伊人”是经常被提和,不时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溢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假如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和,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难过!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此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朴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四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身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布置】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同学查字典,熟读课文。
  2、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发生倾慕之心。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心中倾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同学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
   (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一起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身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同学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方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示自身的倾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昼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倾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倾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同学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安排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示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假如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同学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耐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 伊人 溯洄 且 溯游 萋萋 晞 湄 跻 坻 采采 未 已
    涘 沚
  2、同学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考虑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翻山越岭,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示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同学四人小组讨论)
   ⑴ 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⑵ 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安排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竞赛作准备。
【课后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示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同学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同学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同学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同学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同学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溢神往。课堂教学中,为同学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同学的思维,撞击同学情感的火花,陶冶同学的情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五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
  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课】
一、导入
  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古体诗、近体诗和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掌握
  1、关雎: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倾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和。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突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难过!
三、问题研究
  1、《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从艺术表达着眼,却又不能不兼顾内容,因为手法的运用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其次,要抓住“兴”这一表达手法展开比较,对《诗经》中诗的分析,往往不能忽视这一点。
    甲生:从表示手法上来看:《关雎》一诗着重在“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幻想得到她。《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乙生: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
    丙生:从艺术手法上看,《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全,用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堂练习】
  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总结】
  1、《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全诗通过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地追求的描绘,特别是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的直言表达,表示了古代青年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2、《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全诗以蒹葭起兴,以白露为衬,通过“伊人”生活环境的描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倾慕、追求和迷惘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表达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反复咏叹
  关雎寤寐思念之苦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局面:钟鼓乐之
  怀念:蒹葭苍苍 伊人在水一方 重章叠句
  蒹葭相思:蒹葭萋萋 伊人在水中坻 反复咏叹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追求爱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初步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 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⑶ 了解朗读《诗经》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同学一定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⑵ 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和发明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重点是诵读,难点是对每句诗含义的理解和对整首诗表达思想感情的准确掌握。
【教法指导】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同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两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同学基天性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一起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掌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2、同学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生吞活剥。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同学自由朗读这两首诗,然后说说:这两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考虑讨论以下问题:
   ⑴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示手法有赋、比、兴等,请考虑:《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⑵ 在《蒹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考虑:这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同学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安排作业
第二课时
一、改写
  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两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同学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缺乏,引导同学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同学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1、指导同学朗读这两首诗。
   ⑴ 《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⑵ 《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凄凉的景色,这种景色烘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难过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迷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2、指导同学背诵这两首诗。
三、拓展延伸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两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考虑: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22: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