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7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一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张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一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张涛)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示了他的高尚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和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沛表示出来了。文章的后半局部,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局部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示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示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实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溢了感人的力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一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张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保守。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考虑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同学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示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示在哪些事情上?
  a.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教师引导同学找出每一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示: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与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局部: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局部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和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示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同学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示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示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示其治学效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局部:]
  a.齐读第二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语段。
  b.读出自身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同学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同学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假如课堂讨论未涉和,同学又未质疑,可提问同学,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局部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局部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局部。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局部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相互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局部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交叉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局部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兴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原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示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示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示了他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同学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同学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一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张涛)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同学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掌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示了他的高尚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和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沛表示出来了。文章的后半局部,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局部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示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示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实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溢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局部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示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局部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示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局部与下半局部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资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示;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与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资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示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资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示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方,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示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示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缺乏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偏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和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资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只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原本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括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誉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方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身要干什么或告白自身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呵斥,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示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原本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局部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局部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局部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局部,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同学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
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一起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4: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