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s一帆风顺 时间: 2015-5-12 16:25
标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字母表示数》
主备:单彩云 审核: 单彩云 使用:单彩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性、概括性与简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能准确用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生活中有关字母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课题
1、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用字母表示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些字母表示什么?(多媒体出示)
A、屏幕演示:
1、你在生活中见过用字母表示的符号吗?
2、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简洁明了,容易明白)
B、屏幕演示:
小军和小明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 A、B 各表示什么?
导课:生活中,用字母可以表示人名、地名和数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大家都知道,像刚才牌上的字母A、B,想一想,这些字母如果用在别的地方,可不可以表示其他的数?那如果一个数不知道,是否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呢?
出示教学目标
(二)利用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课件,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三只青蛙三张嘴……齐读)
师:照这样下去,能读得完吗?这首儿歌中的数字有个特点,谁发现了呢?
师小结:在这首儿歌中,青蛙的只数和嘴巴的张数总是相同,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如果n是8,( )只青蛙( )张嘴;如果n是10,( )只青蛙( )张嘴;如果n是100,( )只青蛙( )张嘴;
过渡语:n的威力可真大,能表示这么多不同的数!可以换个字母说一说吗?我们用“n只青蛙n张嘴”一句话就概括了这首说不完的儿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活动一:组内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比较,进行填表。
1、练习,快乐广场。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a与b的和;( )
(2)x的5倍; ( )
(3)比b少c的数。( )
(4 )b除以15的商。( )
活动二:利用学具摆一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意义。
活动三:合作探究 数青蛙
小组合作的要求:
1、独立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2、四人小组讨论:眼睛的只数、腿的条
数与青蛙的只数有什么关系?
3、组长汇总,交流汇报。
4、
ppt出示(成功小秘诀)
A=X+Y+Z 这是近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的一个公式。他解释道:A 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让学生说成功等于什么?
Ppt出示,介绍法国数学家韦达。
复习旧知识:教师说运算定律 , 学生字母表示。
运算定律 字母表示
拓展训练:
你也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身边的例子吗?
(四)练习
1、省略乘号,写出下列各式。
4×b=( )
x×5=( )
a×c=( )
1×x=( )
x×x=( )
2、连线
a ×b 3a
a ×3 5
5 ×5 2c
c + c ab
3、填空:
(1) 笑笑有20元钱,买书包用去a元, 还剩下( )元。
(2)我们每76年才见到一次的哈雷慧星, 在公元s年出现后,再一次出现将是公元( )年。
3)车上原有b人,有a人下车,又有1人上 车,现在车上有( )人。
(4)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 n只手有( )个手指。
4、判断(用手势表示)。
(1)、a×18写作: a18。 ( )
(2)、b+2写作: 2b。 ( )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c=4a。 ( )
(4)、a × a 写作: 2a ( )
(5)、8 ×8可以写作:8 . 8 ( )
5、解决问题
鸵鸟的奔跑速度为70千米/时
鸵鸟2时奔跑( )千米,
t 时奔跑 ( )千米。
长方形甲的周长是:
长方形乙的周长是:
6、摆图形
1)淘气用小正方形摆大门。
第1个 第2个
摆1个大门需要( )个小正方形,
摆2个大门需要( )个小正方形,
摆n个大门需要( )个小正方形。
7、摆图形
2)笑笑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
第1个 第2个 第3个
长方形编号 第1个 第2个 第3个 …… 第n个 …
所需正方形个数 ……
8、拓展练
请每个同学用在这一节课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知识自我设计2道题目,好吗?
五、知识回顾,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们用字母表示数的特点是什么?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a×3=3a a×b=ab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