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多媒体教学让“画竹”教学锦上添花小学 “几何图形”教学略谈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5-5-4 12:39
标题: 多媒体教学让“画竹”教学锦上添花小学 “几何图形”教学略谈
多媒体教学让“画竹”教学锦上添花小学 “几何图形”教学略谈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善画兰、竹、石,尤其善画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总结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的创作思想。“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事物所留下的印象,是素材积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而艺术构思阶段则形成了“胸中之竹”;最后,运用艺术技巧与艺术手法将“胸中之竹”生动地表现出来,就达成了“手中之竹”。
  综观新课程实施后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不正体现了郑板桥画竹的三段论创作思想吗?新课程教材增加了位置和方向、平移和旋转等教学内容,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多媒体教学则更让这“画竹”教学锦上添花。
  一、“演示+观察+操作”——丰富“眼中之竹”
  新课程实施之前的图形教学是从“平面到立体”,实施新课程教学后,教材的编排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这是因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最先接触到的是立体的东西。这样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提供恰当的教学素材,并辅以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了学生的“眼中之竹”。
  观察是丰富学生“眼中之竹”的常用手段。观察不是简单地看,而是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学生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在三年级教学“平移与旋转的认识”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游乐场里的六种游乐项目。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请学生起立,并让他们把每一个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用手势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经历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游玩过程,相信你们都会有一些感受。你能不能把刚才所做的这样一些游乐活动分分类,给它起个名字?”同时,我还边说边通过手势做旋转、平移的活动,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通过肢体语言暗示学生要从这两种运动方式上去考虑分类。这样,学生在充分的观察与感知中,很自然地得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而且,对平移和旋转也有了深刻的体验。
  操作是丰富学生“眼中之竹”的又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当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时,我们可以借助直观的操作手段来帮助学生解决,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和巩固。如在六年级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这一单元时,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时,由于概念混淆,所以计算的错误也较多。于是,在整理复习前,我让学生用细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用硬板纸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课上,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框架、图形及展开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说一说、算一算,以更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三次不同的操作、演示,学生不仅深刻地体会到了棱长和、表面积与体积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掌握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更能较好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演示+思考+感悟”——形成“胸中之竹”
  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感知这个初级阶段,还应运用比较手段,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形体间的内在联系及外在区别的比较,将“眼中之竹”内化成“胸中之竹”。具体方法有:
  1.在类比中思考感悟。
  通过类比,同中求异,在新、旧信息间寻找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或在类比中联想,既有模仿又有创新,从而升华思维,突出几何图形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三年级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长方形的长不断地缩短,当长缩短到和宽一样时,很多学生认为这时的图形已经不是一个长方形了,而是正方形。这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再比较这两个图形变化前后的异同点是什么,然后再思考变化后的图形是不是还具有长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明确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在对比中思考感悟。
  通过对比,异中求同。即联系事物间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时对知识进行组合,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五年级上学期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在整理与练习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三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三个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一一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三种图形的面积之间有何联系?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得出了: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如果将梯形的上底不断变长,当上底和下底一样长时,梯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2×上底×高÷2=底×高;如果将梯形的上底不断变短,当上底变成0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梯形的面积=(0+下底)×高÷2=下底×高÷2,又变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演示+实践+运用”——达成“手中之竹”
  一直以来,我们小学数学的几何教学都以教会学生计算方法为最终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中,并且学生除了死套公式列式计算以外,缺少灵活解题的策略。因此,我们需要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以达成“手中之竹”。如在学生进行圆柱体体积计算的练习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有两个横放和竖放的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3厘米的长方形,将它们旋转一周得到两个圆柱体,这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侧面积、表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先分别出示这两个长方形,并将它们旋转一周得到两个不同的圆柱体,然后我问学生:“这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侧面积、表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动手操作,认真计算,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同时,在计算圆柱体体积、侧面积和表面积前,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较好地将二维空间通过想象扩展到三维空间,空间观念又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动态的多媒体演示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眼中之竹”,更能让学生在体验、思考和感悟中形成“胸中之竹”,最后在实践运用中更好地展现“手中之竹”。这样,学生通过眼到、心到、手到,空间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东湖塘中心小学 陈彩宏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