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六年级下册《认识众数》公开课教案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29
标题:
六年级下册《认识众数》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同学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同学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同学认识到:在9位同学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同学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同学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考虑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同学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同学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考虑: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示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保守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规范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干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同学认识众数: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补充以下练习: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同学的得分情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
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 。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平均数是( ),用( )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
教学反思:
总感觉得整堂课上下来内容好象少了点,准备的不够充沛,对于众数的意义同学课上应该理解了,都知道是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的最多的那个数,但到实际做练习的过程中,有一局部同学开始混淆了。有局部同学把那个“次数”当成了众数,其实还是对概念没有理解清楚。尤其是让同学判断哪个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时,同学发生了很大的分歧,都有自身的见解,所以这个解释的任务也就交给了老师。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新授的过程上得快了点,以至于同学没有理解的很透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2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同学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2、让同学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3、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培养同学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平均数的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某鞋店一周销售各种尺码男式皮鞋的情况如下表。
尺码/cm
24
24.5
25
25.5
26
26.5
27
数量/双
4
15
34
48
29
18
5
讨论:假如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最关心什么(哪种尺码销售最多)?假如让你去进货,你有什么想法?
小结: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便于和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今后进货量。
指出:这里的25.5厘米的尺码销售量最多,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众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讨众数的相关知识。
二、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1、出示例2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我们先将各人试验的发芽数记录下来:17、13、17、9、17、17、3、16、17。这是一组发芽粒数的数据。在这组数据中,发芽粒数有几种情况?各出现多少次?
引导同学把上面的数据整理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发芽粒数
3
9
13
16
17
出现次数
1
1
1
1
5
讨论交流一:做实验的9人中,发芽( )粒的人数最多,有( )人。在发芽粒数( )中,( )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 )。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据,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板书: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据,就叫做一组数据的众数。
在发芽粒数这一组数据中,哪个数是众数?众数是17说明什么?
3、你认为在一组数据中,怎样的数是众数?
三、在分析对比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
1、讨论交流二:除了知道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还可以求出这组数据的什么?你能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算出来的平均数表示什么?众数表示什么?
2、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
3、根据同学的交流,完成板书:
平均数14——平均发芽的粒数;众数17——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
4、小组讨论:这两个数据用哪个数据代表9个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更合适一些?为什么?
师: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这组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从而造成低于平均数的数据只有3个,高于平均数的数据却有6个。也就是说,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明显偏离中心,因而用众数表示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运用统计决策
1、“练一练”第1题:找出众数,说明理由。
2、“练一练”第2题解决课始的问题:把销售的每一双男式皮鞋作为1个数据,并用相应的尺码表示;每种尺码的销售数量,可看作相应数据的个数。你现在能用所学知识再来谈谈假如让你去进货,有什么想法?为什么?
师:25.5厘米销售的数量最多,就说明该尺码作为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尺码25.5厘米的皮鞋代表着顾客的整体需求。
3、练习十六第1题:
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含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同样10个数据,148厘米在女生组身高数据中出现的次数要多一些)
师: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五、完善对众数的认识
1、下列几种情况,你准备选用平均数还是众数?为什么?
(1)班级同学准备在下月1号、2号、3号中的某一天外出活动。
(2)要表示某职业篮球队队员的身高情况。
(3)要比较两所学校四年级同学考试的成果。
(4)五人的年龄是12岁、10岁、10岁、10岁、8岁,要反映他们的年龄情况。
2、六(4)班要选数学课代表,要在两名候选人中选一名。请全班同学每人投一票,并规定得数超越半数的候选人当选。想一想为什么要超越半数呢?
六、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时,我们一般选择众数来表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2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9,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同学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同学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略)
一、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1.初步感受,发生认知抵触
问题:草地上有5个人在做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你能想象出这5个人的具体年龄大约各是多少岁吗?
生猜测后出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2岁、4岁、4岁、4岁。
提问:这4个人都很小啊,怎么题目中说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呢?
生可能会想到:还有一个人肯定年龄很大。
出示第5个人的年龄:36岁。
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吗?
提问:用平均数10岁来描述这些人的年龄特征合适吗?为什么?
初步体会:在这5个人的年龄中,36岁特别大,对平均数发生了明显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数据称为极端数据。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适合用来描述这些人的一般年龄特征。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新的统计量来描述这些人的年龄特征。
2.结合实例,认识众数
出示:
提问: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可能会想到: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
小结板书: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发芽粒数17、13、17、9、17、17、3、16、17这组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17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众数。(板书:众数)众数和平均数都是统计量。
计算: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14)
考虑:14和17的意义相同吗?这里的平均数14表示什么意思?众数17呢?
观察比较: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个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为什么?
体会:在这组数据中,比平均数14小的数据只有3个,比平均数大的数据却有6个,平均数14不能很好地代表大多数同学的试验结果。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受到了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众数17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试验结果,所以更适合表示同学们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
小结:当一组数据中存在极端数据时,对平均数的影响很大,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众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3.回顾课始,正确使用统计量
提问:现在你认为该用什么数来描述草地上这5个人的年龄特征?
这组年龄的众数是多少?众数4表示什么意思呢?
二、练习巩固,深入了解众数
1.谈话: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什么是众数,什么时候要用众数。那关于众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每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吗?有没有两个众数的?众数一定比平均数好吗?假如一组数据中每个数都只出现一次或者出现次数相同怎么办?
假如说不出来,就出示:
小组讨论:
1.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只有1个吗?
2.一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有可能是同一个数据吗?
3.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是数据组中的原数吗?
(给同学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讨论、交流。关注同学思维的深刻性,是否能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深入研讨。)
2.交流时结合习题:
(1)练一练第1题。
课前我调查了我们六(1)第1组同学的年龄。出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
A.你能找到这组数据的众数吗?你是怎么找到的?
假如换位置时,调走了一个13岁的同学,你还能找到这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小结:数据的变化有时也会影响众数,众数不一定只有1个,也有可能是2个,甚至更多个。
B.假如调走的是一个12岁的同学,那么这组年龄的众数是多少?
你能不计算,很快看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C.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能回答这些问题了吗?(出示讨论问题)
(2)(出示)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40厘米、143厘米、142厘米、146厘米、150厘米、151厘米、158厘米、162厘米。你能找到这组数据的众数吗?
改变身高:140厘米、140厘米、142厘米、142厘米、150厘米、150厘米、158厘米、168厘米。找这组数据的众数。
小结: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只1个,也可能没有。
3.出示练习十六第1题。
4.怎样才干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呢?
引导说出:先把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统计出来,然后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就是众数。
出示练一练第2题。
提问:表中哪一行是我们要研究的数据?
明确:把每一个尺码看做需要研究的一个数据,卖出的双数看做相应数据的个数。比方:24厘米的鞋子卖出4双,相当于24厘米这个数据出现次数为4次。
提问:根据这张表格,假如你是老板,你打算多进哪种尺码的男鞋?为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计算鞋子尺码的平均数对鞋店老板有没有协助?
小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分析一些数据时除了平均数以外,还经常要用到众数这个统计量。
5.出示:考虑以下问题需要用到哪个统计量?
(1)房产商关心哪种面积的房子最受欢迎。
(2)比较两个班级的口算成果。
(3)面包店老板想了解哪种价位的面包最好卖,以便和时生产。
(4)了解一个公司的工资待遇。
6.假如同学认为了解一个公司的工资待遇要看平均数,则出示:
总经理
副总
技师
主管
职员1
职员 2
职员3
职员4
职员5
勤杂工
5000
4000
2100
20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500
提问:平均数能代表这里大多数员工的一般工资水平吗?
改变数据:
总经理
副总
技师
主管
职员1
职员 2
职员3
职员4
职员5
勤杂工
5000
4000
2300
2200
1500
1400
1350
1300
1200
500
提问:你还能找到这组数据的众数吗?
设疑: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不适合选用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而数据中又没有众数时,怎么分析这组数据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众数),你现在对众数的了解有多少?
我们在用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具体要求和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