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备课参考 聚焦表达·体悟情谊──《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突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2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新资料 一、课文解读

《再见了,亲人》一课是一曲中朝人民友谊的颂歌。作者在全文的处理上,有不少独到之处,值得用心赏读。

1.特殊的角度──中朝人民的友谊是在战火纷飞中用鲜血凝成的。他们并肩战斗,共同生活,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乐章。然而作者没有写频频战事,没有写烈火鲜血,也没有写战斗胜利的喜悦,而是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巧选了一个特殊的角度──离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将凯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是离别异国他乡。在这特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情感真挚,没有丝毫的做作,情感的抒发没有丝毫压抑,而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扣人心弦。因为全文的角度取自志愿军战士,文章中的“亲人”自然地指向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跟她们依依惜别。

2.典型的材料──当志愿军战士告别朝鲜时,无数朝鲜亲人含泪相送。在这送别的人群中,作者选取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作为朝鲜人民的代表,可谓真实而典型。在残酷的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在前方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整个后方都交给了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儿子、父母,然而她们依然那么坚强,那么勇敢。这三个人物就是朝鲜人民的一个缩影,她们极其真实典型的形象传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亲人般的爱护和关心。作者在叙述她们的事例中又体现了选材的精当。如写大娘,只选了三件典型的事例:一是大娘给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二是在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而写大嫂,只选取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3.巧妙的布局──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构成了先分后总的布局特色。第一部分,采用平行叙述的手法描述了三个动人的话别场面。在送别的人流中,讲述了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的情景,各自独立成段,浑然一体。而每个段的布局又大致一样:首先,直呼其人,以祈使句开头,表示劝慰、体贴和感激;然后,回忆具体事例,突出人物风采;最后,以反问收尾,加强语气,浓化感情色彩。第二部分总写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志愿军直抒胸臆,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听,“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多么朴素的请求,多么炽热的呼唤,这正是对朝鲜人民的真诚回报,洋溢着依依的惜别与深深的眷恋之情。

4.多样的修辞──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1)富有气势的排比──“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个排比句用一连串的动词,增强了气势,将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语气坚定的反问──“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个反问句非常生动形象,态度明确,语气坚定,突出表现了友谊的深厚伟大,志愿军将铭记于心,永远也不会忘记朝鲜人民的深厚恩情。

(3)发自内心的反复──“再见了,亲人!”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和战斗了八年,今天要分别了,不知有多少心里话要说,有多少动人的往事要叙。这一发自内心的反复,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

(4)形象贴切的比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里用“雪中送炭”来比喻大娘一行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动人情景,十分形象贴切,表现出了大娘一行甘为志愿军献身的崇高品质,也饱含着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5)饱含真情的呼告──“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作者以恳求的语气劝慰,把志愿军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这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与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

(6)爱憎分明的对比──“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小金花将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5.真挚的感情──课文让人物用告别的口吻说话,情感更真切。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在敌人和炮火面前,是那样机智、沉着、勇敢,充满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可面对即将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她们的感情又是那样的真挚、深沉。大娘帮志愿军洗补衣服已几夜没合眼了,可仍拖着疲惫的身子来送行;大嫂背着孩子,架着双拐,在山路上送了几十里,仍不肯回头;小金花,这个连母亲跟敌人同归于尽都没有流泪的刚强女孩,与志愿军告别时却流泪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同志?朋友?不!这是只有对志愿军亲人才有的发自肺腑的真情啊!“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些总结性的抒情句,突出表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情深似海,心心相连,感人肺腑,动人心魄,让人永远铭记在心啊!

二、教学理念

《再见了,亲人》一课,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表达上特色鲜明,话别的角度特殊,选择的材料典型,总分结构严谨,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真挚的深情厚谊。教学本文的重点就是聚焦表达特色,紧扣言语形式,动笔写话,以体悟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主要内容,揣摩选材技巧

师:默读课文,说一说朝鲜亲人主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

预设回答:(1)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自己却昏倒在路边;(2)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3)小金花和妈妈为了营救志愿军侦察员,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4)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不难看出,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尽了最大努力,付出了巨大代价。这四件事,虽算不上惊天动地,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具有悲壮之美。

师:在送别的人群中,作者为什么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来话别?

预设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作为老年、少年、中年人的代表,她们代表朝鲜人民,可谓真实而典型。在残酷的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在前方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整个后方都交给了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儿子、父母,但是她们依然那么坚强,那么勇敢。这三个人物就是朝鲜人民的一个缩影,她们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亲人般的爱护和关心。

【设计意图】抓住主要内容,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揣摩主要内容,以体悟选材技巧。

(二)研读重点语段,体会构段方式

师: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志愿军跟谁话别?志愿军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情?

师:默读全段,体会构段特点:想一想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讲的是什么?

预设回答:首先,直呼其人,以祈使句开头,表示劝慰、体贴和感激;然后,回忆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最后,以反问收尾,加强语气和感情色彩。

师:依据段落表达特点,自学第二、三两个自然段,体悟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研读片段,体悟独特的构段方式,让学生增长言语智慧。

(三)聚焦关键词句,揣摩遣词造句

师:课文有不少句子很生动,我们来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妙在哪里?

1.出示课件。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1)齐读句子,勾画动词,体悟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

(2)“雪中送炭”中的“雪”字的本义是什么意思?在文指什么? “炭”字的本义是什么?在文指什么?成语的本义是什么?比喻意思是什么?

(3)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出示课件。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1)敌机来了,大娘“丢下”谁?

小孙子。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大娘“背进”了谁?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这是何等深厚的情意啊!

(2)指导朗读,抓住一“丢”一“背”体会,感受到大娘为了救伤员而失去“唯一”的亲人的悲壮场面,饱含着对志愿军的无比热爱和无微不至的关照,这种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设计意图】抓住“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鲜明的关键词语,体会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3.出示课件。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感情与表达特色。

“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方法?

(2)换一换句式,体悟表达效果的异同。

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怎样说?陈述句与反问句有何不同?反问句态度鲜明,语气坚定,突出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志愿军将永远铭记在心。

4.出示课件。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1)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小金花的神态和动作。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2)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小金花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表现了对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5.出示课件。

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蓝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1)指导学生朗读。

(2)聚焦三个“挖”字,体悟丰富的内涵。

师:读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到哪些地方去“挖”野菜?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之中,大嫂挎着篮子上山“挖” 野菜,为的是解决志愿军战士吃不上蔬菜的具体困难啊!

师:“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她挖了多少野菜?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可见大嫂挖野菜的范围之大,时间之久,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呀!在这期间她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啊!大嫂为什么能这样呢?那巨大的力量来自她对志愿军亲人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师:最后她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因为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为了让志愿军战士吃上蔬菜,她明知前面有危险,可顾不了这些,大嫂不幸身负重伤,双腿残废了。这是何等高昂的代价啊!这情谊比山高,比海深哪!这友情是用献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啊!三个“挖”字,用得生动传神,浸透着汗水与鲜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朝鲜大嫂对志愿军战士的真挚、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

6.出示课件。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感情与表达特色。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呢?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方法?

(2)换一换句式,体悟表达效果的异同。

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怎样说?陈述句与反问句有何不同?反问句态度鲜明,语气坚定,突出大嫂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四)聚焦总分关系,揣摩结构特色

师: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很有特色,值得大家用心品味、感情诵读。

出示课件: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体会句子内涵与巧用反复来抒发惜别之情。

(2)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首先,(师述)汽笛长鸣,车轮启动,我们就要离开战斗中生死相依的朝鲜亲人,离开这亲如故乡的朝鲜土地,临别之际,让我们深情地说一声──(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然后,(师述)但是,我们怎舍得离开朝夕相处的朝鲜亲人,怎舍得离开踏遍我们战斗足迹的朝鲜土地呢?我们在心里默默地说──(生读)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最后,(师述)汽笛长啸,车轮飞奔,熟悉的面容和亲爱的土地渐渐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的心永远留在亲人的身边,永远留在这块渗透着战斗深情的土地,我们从心底发出一声深情的呼唤──(生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师: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把前三个自然段、后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想一想。

预设回答:课文结构别具一格,这两个部分构成了先分后总的结构特色。第一部分,分别叙述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话别的情景,独立成段,浑然一体。第二部分,总写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将感情推向高潮。听,“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多么朴素的请求,多么炽热的呼唤,这是对朝鲜人民的真诚回报。

【设计意图】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积累言语智慧,提升语文素养,更好地用于言语实践。

(五)强化随文练笔,提升表达能力

师:课文提供了不少小练笔的契机,请自由挑选一个题目,写一写。

1.小练笔,扩写。

材料: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提示:细读片段,想一想当时的战斗形势是怎样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是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被感动得怎样?然后,以“送打糕”为题,动笔扩写。

【设计意图】依据概括性的句段,练习扩写,能加深理解文本,发展思维,锻炼表达能力,丰满大娘的形象。

2.小练笔,补写。

材料: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

提示:细读片段,让学生针对“留白”想一想:大嫂倒下之后发生了哪些事?谁救了大嫂,她是怎样战胜伤残的?然后以“大嫂倒在血泊后”为题补写。

【设计意图】依据留白,补充情节,可使大嫂的形象更丰满,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3.小练笔,仿写。

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大致一样,可概括为:真诚请求──追忆往事──反问抒情。以“忘不了的xx(长辈)”为题,借鉴课文的布局与表达手法,写一个怀念长辈的片段,抒发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仿写片段,篇幅可长可短,既模仿又创新,天长日久,自见奇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28:11 | 只看该作者
聚焦表达·体悟情谊
──《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突破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1: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