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教后反思
海口一中 陈贞
这堂课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在教学流程的组织上我尝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一、从音乐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艺术化地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词作意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声慢》是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之作,《月满西楼》和它的感情基调相同,中国古代的诗乐本来就是一体的。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月满西楼》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出作品的情味,但同时也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基调起到了加强作用。
第二、采用"局部点染法",发动学生谈作者、重诵读、品句子等,让学生充分的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中我不是一味地点染,而是通过问题和指令,以及自己心中的感慨等,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口,用心灵这支笔一点点地去勾勒。仿佛是一个绘画大师指点着他的弟子们用心灵去感受,学生画得不够好时,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品句子时老师提出要求:“说出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同学个别地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许多独到发现,这是教师“一言堂”及任何高水平的个人解读所无法全部做到的!如学生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想到雁从故乡来,想到词人思念与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所谓“睹今
日而昨非”,触目伤怀,让我们感到悲凉,感到同情。如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句,学生想到词人寒夜独守,寒冷难受,可能不是酒淡,而是词人的忧愁已经浓得化不开了,是用任何烈酒都无法消除的。因为愁比酒浓,所以才感觉清淡!学生对这些词句理解有不同侧重,许多点滴感觉深入独到,新鲜有趣,如夏夜的星空繁星闪烁。
第三、扣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愁”字,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描绘心中的词人形象,形成整体感受。
在学生有了点滴感受的基础上,我带领着学生随着多媒体步入李清照那个凄凉的世界中,去细细体会词人悲凉的人生!学生看、听、体会,多种感官参与到词作形象画面的建构之中。然后再让学生抓住词作中的场景,用自己的文字作展开式的表达,让学生在文中任选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并注意“愁”的细腻勾画。这里,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联想与想象、解释与描绘、写实与唯美等,构成奇异的交响乐。抽象的“愁”经过学生心灵的转化,具体为淅淅沥沥的连绵雨、树叶凋零的梧桐树、秋风萧瑟中的独行图,等等。这就是我在点评时所说的,“词作的中心是一个‘愁’其实就在文字构成的种种具体细节中,咀嚼这细些锱铢文字,能打开你的扇扇心窗”。学生对文字的咀嚼和心窗的打开过程其实就
是言语的生成、心灵的升华和经验的转变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