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法:一者用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知识。二者提供丰富史料,让学生能“回到”时代中去。 2.合作探究法:展开巨幅的历史画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互相借鉴,互为补充,在合作中感知历史事实,在探究中发现历史规律。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 | | | 1.播放视频剪辑《大国崛起07──日本百年维新》片段:二战后日本崛起,到明治维新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2.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录视频信息,整体感知日本二战后崛起的原因。 3.出示视频演讲词,要求学生与记录信息对照,补充信息。 | 1.观看视频并记录获得的信息。 2.互相交流,获得整体感知。 3.对照视频演讲词,补充信息。 | 1.视频直观展示二战后日本的萧条,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的说明,便于学生感知,为全文认知打下坚实基础。 2.视频信息量大,为后面的探究环节,做了充足的信息铺垫。 3.课堂伊始就展开历史画卷,为学生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 4.初步生生交流,为后续的合作探究热身。 | | 1.师生一起回顾前两目中美国和西欧在战后崛起的共同原因。 (1)社会改革 (2)非军事化 (3)美国援助和扶植 (4)政府的宏观指导 (5)重视教育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7)社会的相对稳定 2.对照二战后美欧兴起的原因,思考日本能获得的共同性的刺激经济增长的原因及理由。 3.师生共同探讨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视野。 | 1.回顾刚学过的两目,概述出美欧在二战后兴起的共同性原因。 2.阅读教材,从中找出日本可以获得的机遇和可行的振兴措施。 3.合作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深入探究信息对战后日本的适用性,即理由。 4.感悟历史学习中的知识迁移法和在世界视野下考量问题的意识。 | 1.由于美欧兴起的共性原因是刚学过的知识点,此环节也就是从奥苏贝尔的“元认知”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知新知,并巧妙地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2.通过美欧兴起的共性原因对日本是否适用的探究,一者丰富原有知识结构,二者完善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架构。 3.充分运用历史学习中的迁移法,培养学生联想能力,观察能力,适当考察了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世界的眼光观察问题,为后续环节中国建设的借鉴有能力和情感上的铺垫。 | | 1.简单回顾二战前日本两次崛起的历史事件及其基本内容。 (1)大化改新 (2)明治维新 2.总结日本民族在危机中崛起的共性特征,及这些民族特性对二战后日本再次崛起的惯性作用,并用教材内容加以佐证。 3.师生共同探讨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角度。 | 1.学生回顾“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 2.概述日本民族屡次在危机中崛起的个性特征,或优良品质。 3.思考日本民族的个性品质对二战后日本崛起中的作用。 4.感悟历史学习中纵向看问题的习惯,和国别史的学习方法。 | 1.此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探究,由横向的联系,转为个性深入的想象。变换视角,以科学辩证的态度观察历史。 国别史,特别是大国历史,向来是历史学习的主线。巧合的是日本历史上的三次崛起的事实,令世人赞叹。本课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妥帖自然的。 2.从共性中探究个性,明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这也是历史学习必须掌握的方法。从共性地联想到个性的想象,让历史学习变得奇妙有趣。 3.个性的闪耀,往往容易引起人心理的赏识、比较、鉴别、模仿甚至吸收,也就是说为后续环节中国启示准备了显性的素材。 | | 1.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二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 (2) 20世纪70年代后 (3) 20世纪80年代 2.列举二战后日本崛起历程中的各类问题及表现。 (1) “停滞”──资本主义模式下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2)“水俣病”──可持续发展理念 (3) 三代人现象──社会和谐 3.联系学生填写的“高速”──“放慢”──“停滞”,进行对改革教训和信心的探讨。 | 1.用“关键词语”概述日本在二战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联系历史事实与当今时政,描述日本战后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表现。 3.在诸多问题中,重点讨论日本“水俣病”这一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树立发展与环境之间友好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有时间空余的话,可适当列举多点,日本军国主义阴影仍然存在的现象。 4.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角度,理性地、全面客观地考察改革,从而树立坚持改革的信心。 | 1.为维持学生课堂持续的思维高潮,需要教师不断变换思维方向和思维方法。本环节从原因的探讨转向问题研究,顺势移到可持续理念的树立,之后顺理成章地简单进行改革信心的议论,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换景,一路美色。” 2.此环节的知识体现的是日本经济阶段性发展表现,更多地表现为问题和矛盾。在矛盾处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比较深刻的。如对于改革的坚定信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类共同发展繁荣的美好愿景等。 3.从日本由“黄金时期”进入“停滞时期”,可适当联系战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周期性危机的本质。同时探讨经济与政治、民族个性、环境等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渗透“经济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 | 1.通过正课学习,进行阶段性小结,“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表现和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2.一一比照,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借鉴经验,规避失误,坚持从国情出发搞建设的理念。 | 学生互相交流,谈谈战后日本发展的成功和失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 从日本联系中国,一者培养中国建设的世界视野,二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从历史学习中强化中外联系的迁移和比较的思维习惯。 | | 1.用简洁的关键词语连成线索。“恢复”──“高速”──“放慢”──“停滞”。 2.练习“我达标”作业。 | 1.找关键词语明线索。 2.适当地基础达标训练反馈。 | 1.历史学习重的是线索,古往今来,纵横联系;国别专业,自有法理;由点成线,明理成行。 2.必须养成把书面练习作业当堂完成的习惯,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更多业余的时空自由。 |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时线索明确,而且有《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西欧的复兴与联合》两目的学习,学生对二战后的背景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感知,所以用“横向比较知共性”的方式妥帖自然。同理可得,对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适当回顾,从民族个性的角度观察二战后日本的第三次崛起,也是自然妥帖的,所以“纵向联系明个性”的方式整体是恰当的。 (2)日本“水俣病”是世界有名的环境污染事件,众多媒体有介绍,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丰富的资料展示作铺垫。 (3)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的交集颇多。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中,竞争与合作更趋明显,中日两国作为同处东亚的第二三大经济实体,在亚太,乃至世界的影响巨大,因此,由日本来想到中国是必然的,包容尊重,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 2.不足之处 (1)由于教材对“冷战”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很深,而且地图运用较少,对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由惩罚转而扶持的政策,学生容易产生困惑。有同学认为“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经济的“订单”,简单产生“战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误解。 (2)正是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交集颇多,知己知彼,而且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等惨痛的交集,令中国人悲痛与愤怒,并且是如此的强烈。九年级学生血气方刚,容易极端,所以在分析日本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时,个别学生感觉“庆幸”而鄙夷日本,这是误解,不符合中日两国面向未来的交往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