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白杨》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9:01
标题: 《白杨》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白杨》公开课教案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达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师:咱们星火小学五⑵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身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不论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论……不论”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
   
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论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论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身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论……不论”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绍”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考虑: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达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协助你们了解爸爸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身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小朋友们来呢?
  相机板书:
   
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身的小朋友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
   
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身的小朋友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深思?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爸爸第一次深思是在想过去,想自身,想千千万万和自身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又在深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身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身。
  师: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生长起来时,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生长,他对自身的小朋友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只自身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爸爸借白杨(板画)表达自身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达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身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小朋友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生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星火小学五⑵班的三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生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9:01

《白杨》课后反思2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和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首先充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规范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协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我以生活作为同学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干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其次,我更注意同学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同学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9:01

《白杨》课后反思3
 《白杨》这篇精读课文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身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身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外表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同学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同学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话和最后一节的含义,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身的见解,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同学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同学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同学养成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同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单元模块教学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充沛体现以同学为主体,展示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发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强同学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了体现同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让同学的个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较充沛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圈画、考虑、讨论、汇报……加上足够的时间保证,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同学在自由、广阔的空间能得到比较充沛的发展。例如在“围绕主题、自主预习”这一环节:同学通过预习,加深体验和感悟,为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同时,还能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也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沛、深刻,使课堂教学变得空虚、丰满。
  预习内容是这样设计的:
  1、自同学字新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结合预习提示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在空白处简要写出自身的体会,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自身的疑问。
  3、搜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文本、图片、音像)以和跟课文主题、体裁相同,思想内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同学自主阅读课文后反馈和感悟新疆的恶劣环境和白杨的特点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大家把自身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如理解“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一句,体会大戈壁的特点,同学经过自主阅读,纷纷发表自身的见解:“我认为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课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边,很宽敞。”“我认为‘浑黄一体’在课文中指不论天和地都是黄色的。”“我认为‘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意思是说大戈壁很荒芜。“我想‘不那么清晰’在课文是指天地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高大挺秀’这里是说白杨树的身影很壮美。”“我知道了戈壁滩浑黄一体,十分荒凉,可白杨树却在这儿长得高大壮美,生命力很强……”这样让同学自读、自悟、自议、自得,以同学为主体的训练方式,充沛表示了放手让同学自身读书,完全符合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一种再发明这一阅读原理,也是教给了同学一种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注重同学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同学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但要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即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有点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同学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同学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同学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同学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家长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家长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干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同学理解了语言自身包括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括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同学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同学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同学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教师参与同学讨论,了解同学交流情况,和时引导。在同学展开研读时,仍要注意保证让同学有充沛的时间研读课文,考虑分析,边读边划边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同学的自学研讨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这一小环节从外表上看往往是静的,看似一段空白,实则是充溢了同学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珍贵时空。同学只有有了自读自悟后的独特感受,才干更好的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接纳他人的合理见解。
  在小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同学按自身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局部。在交流过程中,落实训练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这样的公开课教案,给同学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身的最深感受来进行深入研读,使同学能够自由且充沛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三、偏重听说读听写训练,落实写作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布置同学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同学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读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同学由浅入深、由表和里的思维过程,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不论……不论……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敬重与敬爱,让同学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同学畅谈“你家长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时,还不忘指导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在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小朋友,望着窗外深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写《植树》,我们就可由小树联想到人(包括自身),联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写《蜡烛》时可以联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师或默默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让同学学会在写借物喻人的作文时,首先要像《白杨》一样,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要恰当、得体。正所谓我们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同学,还得交给同学学习的方法。与其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也为本单元后面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单元模块主题教学课题实验的思想。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