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8:53
标题: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1
  师:我让大家猜一个名字:“展翅高飞”。
  生:张飞。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猜准了“孔雀收屏”。
  生:孔明。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它有个孔字。
  师:有联系的,孔雀有孔,孔明也有孔。所以是孔明了,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孔雀收屏了”。请你。
  生:我补充一下。诸葛亮字孔明。
  师:诸葛亮字孔明,孔雀散屏收起来了。羽毛,谁想到了?
  生:关羽。
  师:关羽对吗?还想再来试一个吗?
  生:想!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挑战。“除了铺盖,全部拿走“。台下的老师和你们一起猜。谁知道吗?
  生:刘备。
  师:真聪明,台下的老师也许还没猜出来呢。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
“凿壁偷光“。
  生:曹操。
  师:曹操,怎么说?
  生:我想改变一下。
  师:你想到的是什么谁?
  生:诸葛孔明。
  师:为什么呢?
  生:说。
  师:光透过来了,孔明。诸葛亮字孔明。这个人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人。也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你们听说过孔明的故事吗?谁给大家说说看?
  生:三过毛驴。
  师:三过毛驴啦?三过茅庐。
  ……
  师:我们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评:我觉得课前教师与同学的交流很重要,这位老师采用猜人物的方法,同学显得不那么拘谨。在活动中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上课: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得这个故事就跟诸葛亮有关,大家一起读,齐。
  生:《草船借箭》。
  师: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吧?
  生:读过了。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大声地读。读完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听明白了吗?开始。
  生:自学课文。
  师:读好的同学可以把手举着。主要写了什么?来请你。
  生:向鲁肃借了24条船,去向曹操借箭,他用弓弩手射箭,借到了10万支箭。
  师:谁?诸葛亮借到了10万支箭。这篇文章有1400多个字啊。这位同学用这么简洁的几句话就把文章内容说清楚了。了不起。还有同学也能说一说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借到了箭。
  师:你更了不起。一两句简单的话,就把内容说明白了。你们也能说吗?
  生:能!
  师:相信大家都能行。学习这类写事的文章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下去。第二种是先学懂重点段,然后联系其余各段的,但难度稍微大了一点点。也更有挑战性。不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选用第几种?
  生:第二种。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喜欢挑战,是吧?
  生:是。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草船借箭的经过的?
  生:我觉得第八段、第九段和第十段
  生:第七段、第八段、第九段。
  师:第九段是借箭胜利了,是吧?还有没有哪个自然段?
  生:第六段。
  师:对啊,借箭的过程是第六到第九自然段。这节课啊,我们重点来学重点段。好吗?
  生:好。
  师:要想学懂这个重点段。弄清究竟是怎样的?大家自身读一读第六到第九自然段。
  生:读。
  师:你们可以默读。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特别会学习,他不只划了,还圈词,好方法。
  师:找到了请举手。我请几个同学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师:你知道了什么了?
  生:它开始时朝北岸开去的。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师:他们已经到达这个位置了,有吗?
  师:来,你有没有发现?
  生:我发现了。……
  师:这句话里还有哪个词引起了你的重视?
  生:说。
  师:还有一个靠近。
  师:板书“靠近”。
  生:还有我跟他差不多,是已经。
  师:启示航线的句子还有吗?
  生:接着将驶回南岸。
  师:我们把动身点搞明白了,……
  生:南岸开刀北岸。
  师:你把方向搞得更明白了。航行途中没有发现变化,注意到了吗?
  生:诸葛亮把船头船尾一字排开。
  师:是这句,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
  师:这也是一句,请你把这句话也划一划。请大家看屏幕。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波涛滚滚的长江,曹军水战与诸葛亮的船队和曹军隔江相对,诸葛亮率领的船队动身了,出示课件:
    
  天还没亮的时候,船只已经靠近曹军,此时,船只该怎么走?
 
  生:读“此时……”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句子。这些船要注意的是什么?
  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师:方向。
  生:我要补充一点,要一字排开。
  师:什么叫“一字排开”。
  师:这个句子要注意这个词语。预备起。
  生:读这个句子。
  师:船的一边已经收了箭,此时干什么?你还想告诉岸上的军士,你找到了吗?
  生:我找到了“曹军水战……”
  师:他找到了这句。
  生:船只要调头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看来这个句子有点启示的地方吗?你知道吗?
  生: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我可以往北,也可以往南,研究研究。有发现吗?
  生:船头朝尾。
  师:来,请你。
  生:把那只船朝周瑜那个营寨,把船换一个方向。
  师:有提示的地方,自身读读这个句子。
  生:自身读。
  生:我觉得这个“迫近”这个词。
  师:为什么从这个词语当中知道,这样与曹军水寨越来越近。你来夸夸他看。
  生: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真棒。
  师:出示:“诸葛亮又下令……”
  师:看着这条红线,你有什么话说吗?用一个词。
  生:行。
  生:神。
  生:神机妙算。
  师:我从大家当中选择一个字“神”,诸葛亮的神仅仅就体现在精心设计这条航线路上吗?相信大家再仔细地读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体现诸葛亮“神”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读读想想。开始。
  生:自学。
  师:都有发现了,是吗?
  师:你还可以在边上写一写你的心得,怎么让你感受到了妙。
  师:好,咱们来交流交流,哪儿让你看出了诸葛亮的“神”?让你体会到了。来,请你。
  生:我觉得诸葛亮很神,他知道占卜,今天会有大雾。
  师:他知道今天会有大雾。我们看他找到的这个句子。是这句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
  师:这场大雾不够大,这是场薄雾。他注意了这个“漫天”。
  生:读“大雾漫天……”
  师:很多同学举手,好像还不够满意,是吧?闭上眼睛,师说“漫天雪地的大雾涌来了。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了。好大的一场雾啊!”你能把这场大雾读出来吗?
  生:感受。
  师:请睁开眼睛,看到这场雾了吗?
  生:看到了。
  师:谁来试试。
  生:指名读。
  师:大起来了,谁还想试试。来,请你。
  生:读。
  师:还能更大一些吗?
  生:读。
  师:让我们觉得模模糊糊的一片。来,请你。
  生: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
  生:齐读。
  师:光读这句,能让我们知道诸葛亮的神吗?可能这场雾是凑巧碰到的,是吧?
  生:读“诸葛亮笑着说……”
  师:从这句话,你能看到这场雾是算到的吗?
  生:因为诸葛亮没有胸有成竹的话,不会笑着说。
  师:还有没有诸葛亮直接点明算到了这场大雾。
  生:大约四更时候……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原本今天可以造,明天可以造,偏偏后天呢?第一天没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那时候有天气预报吗?
  生:没有。
  师:诸葛亮根据自身丰富的知识算到了这场漫天的大雾,他可真是“神”了。
  师:我们从这两个有联系的句子当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抓句子的联系,是研究问题、读懂课文的重要方法。请大家再找一找。
  师:来,请你。
  生:说句子。
  师:说说你的理解看。
  生:说。
  师: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什么地方让你知道诸葛亮是算准了?
  师:你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一定中看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生:说句子。
  师:你注意哪个词语了?
  生:只管。
  师: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是信心百倍啊!还有吗?
  生:读这句,我注重的是“笑着说”,说明他信心百倍,一定能料到诸葛亮不敢派兵出来。
  师:知道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对吧?一个“一定”,一个“只管”,一个“笑”字,知道了这是一个信心百倍的诸葛亮。事实也像诸葛亮想得那样。说“人心隔肚皮阿!”我们再看看这句话,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他很惊讶,自身没有诸葛亮那样神。
  师:面对80万大军,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害怕。
  师:害怕,是吧?对啊,生死寄予一线,他怎能不害怕呢?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感受到了,性命难保。
  师:是啊,曹操太岁头上动土。
  生:读,诸葛亮肚子里埋了什么药?他的动机是什么?
  师:是啊,鲁肃充溢了疑惑。谁读这句话,抚慰抚慰他,行吗?来,请你。
  生:读。
  师:一个镇定自若的诸葛亮。谁还想抚慰抚慰他。
  生:读。
  师:来,你们自身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想读鲁肃的话。都想读,是吧?我还是请女的诸葛亮吧。
  生:读。
  师:假如你笑着读,那就会更好。哪位诸葛亮会笑啊?
  生:读。
  师:好一个“天亮了就回去”。
  听录音。
  师生一起读。
  师:这里,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
  生:读“曹操知道上了当……”
  师:巧妙利用了地形,真是神了。还有吗?
  生:说。
  师:让曹操摸不到虚实,真是神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还有一个地方。来,请你。
  生:军士们大喊,谢谢曹军们的箭。……
  师:哪一个词语?
  生:高喊。
  师:让你知道了什么?
  生:诸葛亮不是浪得虚名的。周瑜嫉妒他是应该的。
  师:让周瑜嫉妒他是应该的,这个高喊啊,喊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细节都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词句都显示着那份超人的智慧。
  师:让曹军知道什么?
  生:让曹操知道上当了。
  师:让军士们不知道什么?
  师:三国演义的原文,在结束故事的时候有一首诗。
  出示古诗。
  师: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下一次,你们将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引领下,进一步走近这个让周瑜一辈子愤愤不平,寝食难安,直至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的诸葛亮。
  评:这堂课设计新颖,这位老师采用船只的航行路线为中心,显示诸葛亮的“神”,又引入诸葛亮不只仅表示在这个方面,让同学又从不同方面去了解诸葛亮的“神”,这位老师让同学充沛去体验文本。从整体感觉到重点体会。在文本中,让同学充沛感受语言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上自然得体,把同学一步一步引入文本。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8:54

《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2
  师: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知道“四大名著”是指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吗?
  生1: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生2: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蔡皓: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
  师:从哪里知道这么多?
  生:看书。
  师:真了不起!你看,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将近400个不同的人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的阴险狡诈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师:听说过这个故事吗?那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同学摇头)那你想不想知道呢?请认识听(师简介故事背景)。
  听完背景,咱们先来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
  生:用草船借箭。
  师:还想知道什么?或者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谁向谁借?
  生2: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生3: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
  生4:怎样借?
  师:(将生1、生2和生4的问题写于黑板上)提了这有价值的问题,想如何解决?
  曹奔:我想看书来解决。
  师:对,这是个好方法。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除了将字词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外,还要看看谁最先解决这几个困扰我们的问题?
  (同学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并考虑。)
  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1:第一个。是诸葛亮向曹操。
  师:能不能将题目用上去说完整?
  生1:(接着说)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生2:周瑜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心就很妒忌他,于是让他造箭。
  师:说得真好。那诸葛亮是怎样借呢?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3: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暗地向鲁肃借船,利用大雾天向曹操顺利地借到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师:箭最后借到了没有?
  生:(齐答)借到了。
  (对照;黑板让同学说出前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思路。)
  师:每一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这个故事才有它的完整性。
  十万支箭借到了。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许萌:就是非常聪明。(摸头说不下去)
  艺丹: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师:说得这么完整。你是怎么知道的?
  艺丹:(接着说)查字典。
  师: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查阅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什么方法也能理解词语呢?
  曹奔:联系上下文。
  师: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边读边画画。
  (同学读课文。)
  生:(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雾很大。
  师:对,大得连面对面也看不清。这是第几天出现的大雾?
  生:(齐答)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同学读上一段的句子。)
  生:(朗读)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有些罗唆。既然前两天什么动静也没有。没有动静有什么好写的,干脆直接改为: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行不行?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为什么呢?
  ……
  (同学表情很茫然,只好让同学读读句子来体会为什么不行。结果还是?)
  师:我和同学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我感觉只在写出前两天的没有动静,才更能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出来。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
  生:(摇头)
  师:这说明他在三天之前就预料到有这场大雾,是吧?这说明诸葛亮有什么特点?
  生:懂天文气象。
  师:对,他精通天文气象。那么从前面哪个地方也能看出来呢?
  生:(朗读)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惩办。”
  师:能不能将“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换个说法?
  生:就是不敢跟都督开玩笑。
  师:非常好。这是军中大事,这种玩笑开不得,于是诸葛亮就立下军令状。什么是军令状呢?
  蔡皓:保证书,假如完成不好,就要杀头。
  师:理解得不错。这个军令状不同于咱们写的保证书。一般立下了,完成不了,就要依军法治罪,有可能引来杀头之祸呀!猜测一下: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中写什么?
  曹奔:三天之后一定造好,造不好你罚我就行了。
  师: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1:胸有成竹。
  生2:不害怕。
  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生:他早已预料到三天之后肯定有大雾出现。
  师:那你就带有这种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语气来读读诸葛亮的话,好吗?
  (生练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
  师:你还从哪个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艺丹:(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又下令掉过来,船头朝东……
  师:从曹操的话里,可以得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很谨慎。
  生2:多疑。
  师: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这种谨慎多疑的心理,他看不清虚实,就不敢贸然出兵,只得放箭,使得箭就像下雨一样,诸葛亮才得以胜利。“虚实”是什么意思?
  生1:真假。
  生2:曹操看不清对方的情况。
  师: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生:会看人。
  师:这就叫识人心。
  师:诸葛亮在这里下令将船掉过来,那么原来船是怎么摆的呢?
  生:(朗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画示意图协助理解)
  生:不能丢箭。
  师:对,是防止箭走散,不留空当,增加了受箭面积。还有吗?
  生:(不知道)
  师:还便于统一行动。大声擂鼓呐喊又有什么目的?
  生:实际是假进攻,不过让曹操害怕好放箭。
  师:你动脑了。理解得很到位。诸葛亮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操害怕。他虽然害怕但看不清对方的情况,又不也派兵出来,只得放箭,以致于箭像下雨一样。其实还是一点是提示了放箭的方向。
  那为什么又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
  生:再让这面也有箭。
  师:恩。假如不掉过来,只让一面受箭,有什么不好?
  生:容易翻船。箭还少。
  师:对呀。这样两面受箭,受箭面积增大,还坚持了船体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回来是还节省了掉头的时间,以致于曹操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和了。从哪个地方知道曹军上当了?
  生:(齐读)
  师:那你觉得诸葛亮这样布置得怎样?
  生:很巧。
  师:通过他巧妙的布置还知道这个人懂什么?
  (生一时说不出来,师给归纳:晓地理。)
  师:其实课文中能表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留着下节课再交流,好不好?下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8:54

《草船借箭》课后反思3
  探究性学习是指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我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方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布置?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掌握?(同学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考虑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掌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身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
  (同学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同学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我能对同学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章内容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同学的问题,而是将同学引导到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假如我能有意识地对同学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同学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同学交流汇报探究效果时,必定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身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效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体会到适时抓住同学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同学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