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教版《卢沟桥烽火》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1:28
标题: 苏教版《卢沟桥烽火》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卢沟桥烽火》公开课教案1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引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实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同学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昏暗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同学默读课文并考虑)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高尚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誉。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发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发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同学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假如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昼,不应该在“星光昏暗,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沛表示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qing高昂,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同学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同学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同学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同学“自主”,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定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身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同学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身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同学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同学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敬重之情。
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注意引导同学进行分层、有层次的阅读,既巩固了课本所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感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1:28

《卢沟桥烽火》公开课教案2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五年级同学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同学并不了解,终究现在的小朋友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因此,这是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依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同学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敬重之情。
  其中目标2、3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是教学的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以歌典《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同学很快进入情境,然后请同学说说听后的感受。由此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接着,我放手让同学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同学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同学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同学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并指导同学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估计同学能整体掌握住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就第二课时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课始,通过“谁能简要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同学复习文章主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设想引导同学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同学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同学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局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作如下预设:
  1、让同学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示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同学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比方理解“这显然是光秃秃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同学理解“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再引导同学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筹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如,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局部,我首先让同学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人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身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人忾、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同学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板书:蛮横狼狈)
  4、再次朗读,加深体会。让同学自由选择两军表示局部,考虑到高年级同学有可能都选择朗读描写我军局部,这时我将以“只要你读出对日寇的无比憎恨,你同样是一名勇敢爱国的少先队员!”这句话来引导同学作出选择。假如同学感受不深,我就播放录像,引导同学联系电视电影中敌我双方的形象,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同时,为同学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引导同学依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三、感到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估计有同学会说到:我们必需响应党的号召,这就自然过渡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的学习。媒体出示这句话,我设想引导同学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同学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平津有难,华北就保不住,华北有事,中华民族就危急!同时,适时引导同学联系第一自然段“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至此,同学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中国。这样就会激起同学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何在?引读最后一段后教师总结,使同学明白从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八年抗日的艰辛历程。
  学完课文,引导同学回忆看过的反映抗战的影片或电视剧,把最感动自身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讴歌英雄的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我军           日寇
                英勇顽强         蛮横狼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1:28

《卢沟桥烽火》课后反思3
卢沟桥位于北京的西南郊,著名的“卢沟晓月”就在这里。这样一处优美的景点为何和烽火连在一起了呢?这就是本课需要告诉大家的。这一单元的课文都和战争有关。而“烽火”在古代就有报警的作用,把它作为单元的首篇,是否也有向读者报告“战争”马上就要来了的用意呢。
这篇课文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资料,但是又不能简单地上成品德教育课。只有通过同学主动地去阅读语言文字,理清文章脉络,分析重点词句,掌握文章主旨,才干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此文在表达的顺序上有明显的特点——依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我们的学习也可以依此进行。
“九一八”,是第一处出现的时间,熟知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者开始了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就夺占了整个东北地区。感兴趣的朋友可在这里稍做拓展:
此时中国的军队在干什么呢?在打内战。先是1930年的军阀中原大战,紧接着是蒋介石的“剿共”。俗语云:家和万事兴。家里都打成一锅粥了,也难怪他人欺负你了。战争自身就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所谓的正义战争也一定是获胜者的,假如希特勒统一了全世界,那么他发动的战争一定也会是“正义”的。这话说得有些偏激了,但是直到如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不还是认为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吗?
拓展的有些多了,还是看我们的文本。文章的第一节是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前夕的历史情况分析。有几个关键词一定要掌握好。第一个是“侵占”第二个是“蚕食”第三个是“妄图”。“侵占”是过去时,中国的领土已经被占领,“蚕食”是现在时,指的是日军正在像蚕一样慢慢地侵吞华北,“妄图”则是将来时,只不过将来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三个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日军的凶狠嘴脸和丑态。后面的“咽喉要道”用词更是贴切,准确地点明卢沟桥的战略地位。预示着中日双方在这里必有一场恶战。
1937年7月7日深夜,鬼子来了。“全副武装”说明其早有预谋,“偷偷地……摸来”证明其卑鄙行径见不得天日。而被发现后气势汹汹的说,则显示出鬼子的狂妄跋扈。面对如此无理的挑衅,我军的严词拒绝就更合情合理了。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开火,需要注意的是“恼羞成怒”这类带有很浓的贬义色彩的词语有很多都用在了日本鬼子的身上。比方:魔爪,气势汹汹,恼羞成怒,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逃之夭夭等。这些带有很强感情色彩的词语适于朗读,很容易让人发生情感上的共鸣,既可以加深对鬼子的仇恨,又可以烘托我军的英勇顽强。相对应的还有形容我军的褒义词,这里就不详谈了,可以让同学在书中找一找读一读,对比一下,体会一下。
第二天凌晨,这又是一个关于时间的短语。此时的战斗越来越激烈了,中国守军的“同仇人忾”全体一致痛恨敌人,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对于弱者来说团结是唯一能够有效维护自身的措施。中国人假如早些团结起来,国家民族被侵略剥削的悲剧或许是可以防止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多么得豪迈。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就是“亮剑”的精神。具体的词语可以研读这些动词:“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出”“砍去”等感悟中国守军的英勇。
当天晚上,到9日凌晨,经过激烈的战斗,卢沟桥又重回我守军手中。此段注意读出日军的丑态。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不时增兵平津地区。
卢沟桥事变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民抗战的风暴。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三个危急,层层递进,范围逐渐扩大,情感逐渐加强,顺序不可调换。
其次,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了。市民劳军,工人助战,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也来电声援,进行慰问。
这里还有一处遗漏,就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的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讲演:“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假如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中国全面抗战拉开序幕。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