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教版《天游峰的扫路人》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1:23
标题: 苏教版《天游峰的扫路人》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



《天游峰的扫路人》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扫路老人工作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资料,学会争辩。
3、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了解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一个乐观开朗、豁达自信、自强不息的人。
4、培养同学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武夷山景色迷人,风光独特,可作者却无意于此。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一位普通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位扫路人每天要扫多少石梯呢?(指名答)
2、这样的工作对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累不累?(累)可老人却说: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黄昏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齐读)
提问:老人是在吹嘘吗?说的是假话吗?那到底是累还是不累呢?
(引导:说“累”的同学有理由吗?老人说“不累”有理由吗?那到底是累还是不累呢?)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开一个小小争辩会,好不好?
二、掌握事实资料,学会争辩。(同学板书关键词,适时交叉朗读训练)
1、要想辩赢对方,我们应从几方面入手呢?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
出示:小小争辩会
争辩主题:扫路老人的工作累还是不累。
争辩方法:1、比理由。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说说你的理由。资料越具体越好,理由越充沛越好。
2、比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
2、赞成“累”的同学请站起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个和你一样观点的同学坐在一起学习讨论,待会儿争辩时一个朗读,一个说理由,明白了吗?(同学自找合作伙伴,学习讨论)
3、老师还想请四个同学做评委,给两方打分,评出优胜方和最佳辩手。谁自告奋勇来当评委?请评委入座,希望评委认真听双方的发言,作出公正的评价,你们可以做到吗?请评委代表发言,表表你们的决心,谁来?(谢谢大家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会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看我们的吧。)
4、争辩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开始之前老师对你们有一个提醒:他人发言时,一定要认真倾听。假如跟你是一样的观点,你可以进行补充;假如跟你是相反的观点,你要抓住对方的话进行反驳,甚至向对方提问。好,争辩会开始。(我们把赞成“累”的一方称为正方,把赞成“不累”的一方称为反方,哪一方先来?)
正方:(累)你觉得这句话中能证明是“累”的最关键的词是什么?请写在黑板上。
①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死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a、这句话说明天游峰很险,每天在这样的险峰上来回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危险性很大,稍一疏忽就会有生命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当然是很辛苦劳累的。从工作“难度”上来证明扫路老人的工作是累的。
b、作者是一个年轻人,他爬上峰顶,心里都很得意,这说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呢,而且他还要扫那么多的石梯,这说明老人是很累的。
②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经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山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由倒抽了一口气。
a、从“顶天立地”这个词可以看出天游峰山势险峻,而且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从“工作量大”这个角度说明他的工作是累的。
b、“层层叠叠”这个词说明石梯很多,所以说是累的。
c、游客们仅仅是观光,他们就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更不要说是老人了,他不光是上山、下山,他还要扫这么多的石梯,工作一定是很累的。
d、作者看着险峻的天游峰,望着像银丝一样从空中抛下来的九百多级石梯,不由倒抽了一口气。从作者的心理也能看出老人的工作是累的。
③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从“精瘦”这个词可以看出老人的身体并不是很硬朗,而是比较单薄瘦弱,这样的老人每天扫这么多的石梯,当然是累的。)
反方:(不累)
①“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黄昏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a、老人不是一下子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而是早晨扫上山,黄昏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是间断的,不是连贯的,所以并不累。
b、老人一边劳动,一边欣赏美景,心里愉快,所以不累。
c、老人扫干净了路,他觉得山水变得更美了,老人心里高兴、快乐,所以不觉得累。
d、老人说话时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他说话的神情更能说明他不累。
②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a、老人面色黝黑,说明老人常年坚持劳动,皮肤都晒黑了,他已经习惯这样的工作了。
b、他的眼睛炯炯有神,这说明他的身体很硬朗,强健,扫石梯对他来说无所谓,所以说不累。
③老人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身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a、他说话时很悠然,说明他不觉得累。
b、老人到了退休年龄,还坚持工作,说明他热爱自身的工作,把这份工作当成是自身的事业。做自身喜欢的事情是不觉得累的。
c、老人要是觉得累,他完全可以不做,因为他已到了退休年龄了;可他舍不得离开,说明他不觉得累。
④“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这说明老人是个很开朗的人,对生活充溢了自信,自信的人是快乐的人,是不会觉得累的。)
⑤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我觉得老人是不累的,可以从他“颇有节奏”的扫地声中看出来。要是累的话,他扫地的声音不会这样有劲,有节奏。)
5、刚才同学们的争辩很精彩,也很激烈,老师想请各方选一个代表做总结性发言,陈说一下你方的观点。
6、小结:通过刚才的争辩,我们已清楚地知道: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对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当然是很累的,但老人为什么不觉得累呢?(因为老人很乐观,很自信,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他觉得很快乐,所以“乐此不疲”。)
7、今天这个争辩会开得比较胜利,双方都说得有道理。那究竟是哪一方表示得更好一些呢?下面请评委代表发言。
三、质疑,深华感情。
1、学到现在,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吗?
同学可能会问:
①作者为什么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作者是被老人自信、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了,他认为老人能再活三十年。)
提问:你觉得老人真的能活到一百岁吗?为什么?
(老人心情好,能短命;他常年劳动,坚持锻炼,身体棒;环境好,空气新鲜,能短命)
我们都祝愿这位老人能活到一百岁!
②文章中说“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随同我回到住地。”笑声应该很快就会消失的,作者为什么说笑声随同我到住地呢?
(笑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刻在了我的心里,永远也忘不掉。)
提问:这笑声到了住地就没有了吗?你能把这句话改一改,改得比作者更高明些吗?
参考: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随同我到永远。
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
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
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2、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不是普通人?(是)可他又不是一个普通人。你能用一句精炼的话写下你此时的感受吗?
四、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或段落。
2、阅读《挑山工》,谈谈你的感受。
3、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
累 (乐此不疲) 不累
一千八百多级 扫一程,歇一程
石梯像银丝 炯炯有神
天游峰顶天立地 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石梯层层叠叠 悠然地说,朗声大笑
游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颇有节奏
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舍不得走
作者倒抽了一口气 自信、豁达、开朗
精瘦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1:23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反思2
“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同学,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同学一起来研究。”这就是陈建先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令我久久难以忘怀的局面。
  纵观陈老师整节课的教学,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着同学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充溢着浓浓书香的课堂,怎不让人回味?
  香自何处来
  语文课需要智慧的投入,更是闪现智慧的课堂。这种智慧得益于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教师巧妙的预设与生成,得益于课堂文化氛围的创设。
  (一) 阅读·文学·文化
  似乎这几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宽泛与精深,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赘述完的。但是,细细地品味陈老师的课,再慢慢地咀嚼这几个词语,也许你会有所发现:没有教师坚实的人文底蕴,哪来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诠释;没有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诠释,同学怎么会一步步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并由此进入神圣的文学殿堂,使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我们再来听一听陈老师在课堂上几次深情地描述:
  ①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
  ②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
  ③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的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阅读对一个人精神的滋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同学反复品味语言文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同学的脑海中逐渐放大。而上述三段对扫路人恬淡心境与高尚品质的深情描述,不只使人物形象更趋丰满,更让同学进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走进了自身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沛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不得不供认,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让同学在阅读中找到了一方思绪的晴空,一份耐久的感动,从而进入了“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灌稻,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的自由领地,透出语文课特有的文学氛围、文化气息。
  (二) 唤醒·引领·体悟
  陈老师的课没有内容的支解,没有繁琐的分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是这样三个问题:
  (1)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2)能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吗?
  (3)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
  陈老师以这三个问题统整整节课的教学,紧扣文章的主线,思路相当清晰,线条非常明快。
  课始,陈老师让同学自由谈谈自身最敬佩的一个人,看似闲聊却是匠心独运:唤醒同学已有的生活体验,为文本的解读做好情感上的铺垫,从而架设起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桥梁,让交流更加符合生活的本真。果然,同学痛快淋漓地流露着心中所想。此时,教师话锋陡然一转:“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和自身的亲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天游峰扫路人发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他的理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啊!如此普普通通又素不相识的人,怎会让作者平生敬佩之情呢?思维的矛盾点一旦闪现,就势必激起阅读的欲望,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话题的交谈之中。细细体味,你不得不由衷感叹:高招!
  接下来,陈老师引领同学在文中进行探寻,让隐藏着的文字浮游出来,并加以细细咀嚼:
生:“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得越来越近了。
  生:“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生: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随同我回到驻地。“一直随同”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书读到这,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佳境,此时将第三个问题和盘托出,更激起同学思维的火花。于是,同学的思维游走于文本之中,与扫路人、作者和自身的阅读同伴进行着多维、有效地对话,在反复体悟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同学的人生体验。
  香飘何处去
  一节胜利的语文课,假如着意于精神的滋养,着力于语言的训练,那么,必定会促进同学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 真实·自由·个性
  回想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有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虚假多了,禁锢多了,共性多了。正因为如此,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谈到自身“新语文教育”的思想时特别指出,“五四”新文化精神就是新语文精神,而“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就是“真实、自由、个性”。反复感受陈老师的课,可以说无时无刻不闪现着同学与教师真实、自由、而又独具个性的心灵表达。
  当谈到“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这个话题时,师生之间就文中第7自然段的内容展开了精彩的对话。读读这些对话,我们会发现,这其中既有同学对扫路人劳动之艰辛的认同,又有对扫路人精神之高尚的敬佩,还有对扫路人奉献爱心的由衷地赞美。这些都是十一、二岁懵懂的小朋友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体现了小朋友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诉求。教师着力营造的自由的对话空间,为小朋友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文化窗户。
  小朋友们尽情地说着、交流着、相互敞开了心扉。他们不停地流露着人物背后所隐含着诸多的人生感悟。课终,陈老师顺势让同学将自身的想法写下来,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小朋友们的“真情告白”: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身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同学完全沉溺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温馨的精神殿堂中。如此丰厚的人生感悟,也许是一个人用一生也无法体验得到的,但是我们的小朋友却能在阅读中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本有形的书,却发明出无限大的阅读时空,这不得不说——最是书香能致远。
  (二) 出入·吞吐·收放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读得充沛,读得深入,是写的前提和保证。读写结合一直语文教育界所研究的课题,而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达到近乎无痕的境界,着实不易。陈老师的教学始终贯衣着对同学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寓有意于无意之间。
  留心一下陈老师的写作指导,不难发现,它主要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1、 表达方式的形象化
  在读到作者看见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不由倒抽了一口气”时,同学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我觉得(不由倒抽了一口气)是表示作者的惊讶。但为什么不说‘我不由惊讶起来了呢’?”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引导同学从两者所蕴含的意思上进行比较、鉴赏,从而使同学认识到作者表达之形象与生动:
  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方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2、 表示手法的多样化
  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学只知道平铺直叙,而不懂得侧面的烘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使同学真真切切感受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妙处,在读到课文中描写天游峰之“险”时,陈老师适时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写扫路人,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这样就引发同学进行深入地考虑,真正领悟写作的技巧。
  3、 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干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
  教师时时不忘对同学进行写作技巧的点拨与指导,让同学在不知不觉当中,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感受到写作时推敲文字的重要性,从而使同学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4、 人物描写的渐进性
  陈老师就像一位拨弄琴弦的乐师,时不时地用“旋律”撞击一下同学的心灵,擦出新的火花。文中有两处对扫路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两处来写?这是同学很难想到的问题。陈老师就在此处设一“障碍”,让同学跳一跳,体会考虑的愉悦,品尝收获的快感。
  最最巧妙的是,上述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导,陈老师在设计上体现了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让人不得不叹服其设计的精妙!
  我想沉溺在陈老师课堂里的同学一定非常幸福,因为他们的心灵始终浸染着书香,他们的心灵也始终弥漫着书香。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1:23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反思3
心理学研究标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坚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语文课堂轻松点不只能消除同学的疲劳,集中同学的精力,激发同学的兴趣,而且能给同学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在课堂导语的设计要善于抓住同学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同学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同学的心理,激发同学强烈的兴趣,引导同学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时,开篇就布设疑阵:同学们去过武夷山吗?哪里有一处景色极秀丽的地方……(板书;天游峰)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包揽天游峰的美丽风光。不过在一路的游览中,我们还要和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而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与这位老人成为朋友的。巧设悬念,为同学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一节胜利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干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在同学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同学。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豪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
  同学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第7小节写了游人攀登天游峰的不易及扫路老人打扫天游峰的艰辛。这时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在同学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同学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让同学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新课程强调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任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问题的设计不只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关系到同学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同学自身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自主合作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于“他是哪里人”、“他就一个人吗”、 “他的工资收入有多少”等等,则放到课外,让同学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增加知识。
  同学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只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充沛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发明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胜利的快乐。其中,在讨论“老人累不累”、“环境美不美”与“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时,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让他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例如,一个同学说:三十年后,我们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因为老人豁达开朗,加上天天坚持锻炼,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再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另一个同学说:我认为喝不到。因为老人生活艰苦,加上他原本就瘦,可能营养不良,况且七十岁了,还要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能吃得消吗?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语文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来感染同学,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同学在美的世界里徘徊,在轻松的环境中生长。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