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科学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3-30 13:15
标题:
小学科学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1-9 09:34 编辑
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镇鲤泮庄小学教师 崔 妍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因此可以说,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科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我们在《科学》学习中应让学生放开手脚、去自主探究,去萌发创新意识,在探究学习中理应“还学生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探究活动是在我们老师搭好的框架的指导下进行,我们的指导将对学生的探究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作为科学教师,要营造各种适合学生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宜发展的“温室”。
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探究目标的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将会催动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而教师设计的情境则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垫脚石,只有能让学生能够感动并为之投入的情景设计,才能使学生对当前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第三,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
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思维
当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完备时,小学生往往要急于动手。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随意性、盲目性。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谁都可以研究它,科学家的成就就是建立在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探究的基础上的。
2、探究的过程要进行适当的猜想,提出科学的问题。
猜想是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种种思维活动加以综合后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它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当然,学生的猜想有可能停留在已有经验与认识的思维水平上,或脱离正常理智的思维而异想天开,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进行实际的科学探究。而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实在的探究的必要和价值。
3、探究的问题必须有重点。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很多,在一节课内无法进行有效的探究或指导,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有重点地进行探究。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同时要注意1、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在科学探究活动中。2、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四、探究过程应进行悉心指导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应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历科学、理解科学、体验科学,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就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选择探究问题的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教师会运用或创设一定情境,借助学习材料,让学生先通过观察现象,继而引发思考,他们就会提出许多科学探究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探究,教师就要指导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2、选择探究方法的指导
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运用的方法很多,可以是直接感知或者分析比较,也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了发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生提出的许多方法中,有些方法是可行的有些是不可行的,还有些是可行但不容易操作的。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或论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和目前情况的科学方法去进行。《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活动中,“一杯”的量是多少?食盐的量取标准该如何?等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体温中显现出来。在统一了水的量后学生提出了用手抓、用秤称、用汤匙“舀”等量取食盐的方法。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第三种方法最可行,并且统一了“舀”时的注意点,这样,教师不仅引导学生选择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了量的标准要一致,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严肃性,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3、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爱”
科学课程标准不但要求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培养,使学生明白科学并不是刻板冷漠的学科,也一样充满着温暖。
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立足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如果我们每一个科学老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实现教育走向人本,师生和谐发展的目标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3-30 13:16
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湖北省麻城市宋埠小学 卢传福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没有畏缩,没有等待,而是积极面对,主动将时代的要求与自身的特点进行整合,建构我们自己的教学思路,学会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一、理论准备:登高望远投身课改
我们清醒认识到:教学观决定教学行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后学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的动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系统学习了《实践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自然课改革实践》、《学习的革命》等专著,定期阅读了《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科学课》等报刊杂志,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我们深知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动之处,往往不在教师课前预先设计之中,但肯定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之中。当教师的先进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时,会迸发出来美丽的火花,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美丽的一瞬,然后邀上同行,细细品味,肯定有所得、有所悟。事实上,我们现在手中收集到的个性鲜明的个案、回味无穷的教学片断、令人烦燥的教学实例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就是这么得来的。它令我们在探究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总想用自己掌握的理论观来阐明它。真是“理论是明灯,越学心越明”。
二、实践探索: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理论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鲜活起来,这是我们在实践探索中的切身体会——学习使人大开眼界,增长了对理论感受性的敏锐度,而实践就是内化理论的能动过程。学习越深入,实践就越有深度;实践越彻底,学习就越有质量,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提高。
1、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习得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学名著、看杂志、找感受的同时,我们还观看了章鼎儿、路培琦等特级教师上的经典课。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我们每位科学课教师每学期都要设计一节研讨课,然后课题组组织全体科学课教师现场听课、评课(包括执教者说课),最后每位参与者要写教学随笔或听课有感。同时学校还组织电教人员全程录像、整理课堂实录,并对学生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取得的效果很好,促进了科学课教师快速进入角色,提升了学会探究的自觉性。
2、走自己的路,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种子只在适合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理论只有植根于合乎实际的环境里,才能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下面我结合《摆的秘密》(鄂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第9课)课堂教研活动,来谈一谈我校科学课教学的路子。
第一轮探究:尽管我们心中有个目标,也作了精心准备,课上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圈圈转,学生眼中很少发出兴奋的光。
课后反思:教师作课时,还没有走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学生主动体验不足,尽管也掌握了摆的运动规律,但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学会探究”的目的没有达到。
第二轮探究:我们加大了学生探究的力度,师生都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由于材料的丰富性、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结果,课堂上,学生玩得热热闹闹,教师忙得团团转转,一节课很快过去了,教学任务刚过一半。
课后反思:放开了学生的手脚,“ 乱”了课堂。原因何在?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明白了,学生天性好动,一旦给他机会,他极易兴奋,控制不住自己。此时,如果没有更好的地方吸引他,他是不会走出原来的兴奋圈的,找到了原因下面的事就好办了。同时对刘默耕说的:“既让学生获得‘金子’,又得到‘点石成金’的手指头”。1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轮探究:汲取前两轮的长处,重点放在整合资源,借助多媒体教学上,重新修改了前两轮中使用的CAI课件。
上课伊始,播放事先录好的各式各样的钟摆,及自然界、生活中的摆动现象,给学生以直观且能唤醒回忆的兴奋表象,引导学生据此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然后选择问题,组成研究小组,自行设计实验(不会的,可以参阅教师提供的实验提示卡——这是学习路培琦等人的经验),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播放配有轻音乐的循环数字时间秒钟,让学生自由选取时段开始探究活动(此举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验中认读时间的难度,深受学生喜爱)。最后,各组汇报,得出实验结论,再用结论解决实验问题(如调钟摆问题,设计一个10秒钟内摆动8次的摆)。
课后反思:当教学活动顺应学生的天性,且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吻合时,学生会暴发出最大的潜能,此时,他最专注,最乐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效果也最好。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经过多次研讨、深化,基本确定了一个符合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的基本模式:任务驱动(明了学习目的,确定学习内容)------- 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虚拟情景或直接将学生带到具体场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表象越丰富,问题也就越多,兴趣也就越浓)-------组成研究小组(自愿组合、运用方法、亲身经历、作好记录)-----形成成果(搜集信息、选择信息、重组信息)----- 讨论交流 (资源共享、学会倾听、同步提高)------意义建构(重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探究)。
三、内化升华:我们踏着鼓点前进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我们在实验探索中,忠实地践行着这一作风。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三多一少”上。
多了对学生的开放——分组的开放(想跟谁在一起就跟谁在一起,自愿组合);表达的开放(文字、图表、图画、口述、文图画混合都行,还可以上台展示,墙壁张贴);作业的开放(独立、合作完成,行;做在课本上,做在练习本上,行;办手抄报、搞摘抄、画科幻画,行;写论文、搞发明、去考察、做标本,行。总的一个原则,只要在动脑动手就行)。
多了对学生的宽容——允许学生出错,宽容学生出错,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每节课至少留上十分钟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鼓捣,去体验,去探究。
多了对学生的引导——现在的课堂上很少见教师直接给学生答案,多见的是教师引导学自行探究,多见的是教师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使用,多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探自悟。
少了对学生的限制——过去那种规矩、老实、照着做的现象越来越少。现在的课堂有点“吵”,小声争辩、兴奋叫喊、全身忙碌、急切想表达的情景,随时随处可见。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科学课教师逐步成熟起来了,真切体会到了“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2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截止目前,我们科学课教师至少写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或教学随笔,每人至少有一篇论文或公开发表,或获市级以上奖,科学课题组曾被省教研室评为“教改先进单位”。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学生在成长,有上十人次的学生作品分获省市级、国家级竞赛奖。在平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学生上科学课,简直像过年一样”(班主任教师说)。“我的伢不晓得几全心,回家就找材料,做模型,我很少见他这样认真过”(学生家长这样说)。“老师,我要把这件作品带回去,贴在墙上”(学生说)。
作者:
科学
时间:
2012-11-3 14:25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