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审定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1 13:3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审定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2015年春学期初次使用的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三至六年级各年级下册,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要求,在统筹规划全套教材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认真修订而成的。教材通过优化内容结构、丰盈教学过程、体现课程核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不断提升数学素养。下面就三至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具体修订情况作一些简要说明。

三年级下册

一、内容的增删和变化

1. 重新整合“年、月、日的认识”和“24时记时法”

“24时记时法”的内容原本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但在教材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中“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困难,建议适当后移。而相关的实验数据也表明上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考虑到“课标2011年版”把“24时记时法”安排在第一学段,所以教材修订时将这部分内容与“年、月、日的认识”加以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方便教师组织演示、操作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

2. 提前安排两步混合运算,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标2011年版”把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由第二学段移至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为此,教材在修订时作了相应的安排。尽管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两步式题(含同级运算式题和乘加、乘减式题),但这些式题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逐次计算”。本册教材安排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涉及两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形,自然也就涉及运算顺序的各项基本规定,因此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关注。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还第一次要求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步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宏观地把握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把解题思路与相关运算顺序的规定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 按“解决问题策略”内容板块的整体规划,教学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

从所求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执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原题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与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样,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策略体验,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并为综合运用学过的策略以及继续学习其他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后移平均数的知识,重新设计简单数据统计活动内容

根据“课标2011年版”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重点应让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不要求认识正式的统计图表,也不要求认识平均数以及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为此,教材把原来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与平均数有关的内容后移至四年级上册。同时,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继续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与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相比,本册教材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了解并初步掌握数据的简单汇总、排序和分组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初步体会分析数据时不仅要关注个别数据,也要从整体上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包括简单分布情况等,这样才能从数据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5. 把“算‘24点’”由二年级上册移至本册,同时设计长作业性质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上学时间”

按照“课标2011年版”对“综合与实践”内容板块的设计理念与要求,本轮教材修订时,一方面精选并改造了部分原实验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另一方面又本着“重在实践、重在综合”的精神重新设计了一些由问题引领,并有助于学生全程参与,过程相对完整的实践活动。“算‘24点’”原本安排在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之所以移至本册教学,一是因为这一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积累较多的计算经验之后开展活动,有助于其更加灵活地进行计算,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因为学生算得24的过程,实际上也涉及对运算顺序的选择,把这一内容安排在“混合运算”单元之后,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

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安排的“上学时间”,侧重于引导学生围绕“你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和同学相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这两个问题开展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通过对数据分布情况的简单分析获得结论。和此前类似的活动相比,这一活动更加突出了分析、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突出了数据分析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因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6. 增设探索乘法计算规律的专题活动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不再设置探索规律的教学单元,而是通过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探索性学习的乐趣,积累探索学习的经验,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与合情推理能力。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以丰富学生对乘法计算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增强对计算内容的学习兴趣,凸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

此外,根据“课标2011年版”的要求,以及本轮教材修订的整体方案,原本安排在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平移和旋转”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内容均移至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原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安排的“观察物体”,经过整合也一并安排在四年级上册。这些内容的调整说明可参见本刊2014年第7、8期合刊,这里不再赘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1 13:32:44 | 只看该作者
二、内容的编排与呈现

1. 合理安排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教学内容,努力实现不同计算方式的有机结合、互相支持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通常要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几个十与几个一的和,再用另外一个两位数分别去乘几个十和几个一,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由此可见,掌握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的方法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方面教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法计算经验探索两位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并启发学生根据需要自主类推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从而为接下来的笔算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考虑到估算对学生把握笔算结果的合理性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估算本身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和运算的理解,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两位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之后,教材紧接着引导学生类推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初步学会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从而估算出结果大约是多少。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了笔算方法的教学这条主线,又巧妙地融合了相关的口算和估算,有利于充分发挥不同计算方式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从而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算法,不断提高探索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2. 以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内容,其重点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除了结合相关的计算让学生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之外,还专门安排例题教学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由于解答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应用乘法运算的意义合理灵活地组合相关已知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解答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特点,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材侧重启发学生根据问题去选择和组合信息,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借此进一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随后的“混合运算”单元,教材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相关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之后,及时安排内容丰富、素材鲜活的各种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思考水平。上述内容,尽管都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但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通过教学,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自然会有所加深。

3. 以数据的汇总、排序、分组和简单分析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初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调查、测量、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时,常常先要分组展开活动,再把各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因此汇总是整理数据的方法之一;如果收集的数据不可按类点计,而是连续型的数值,那么此时就需要进行简单的排序和分组,排序和分组也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把数据进行整理之后,找出其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弄清某个数据在数据整体中的位置,了解数据的大体分布情况,则主要涉及数据的简单分析。教材先让学生在分组调查的活动中经历数据的简单汇总过程,体会汇总是获得一定范围内数据总体的必要手段,初步感受从不同范围获得的数据既存在关联,也有区别;再让学生学习将一组数据按一定的次序重新排列,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或将一组数据进行简单地分组,初步了解数据整体的分布情况,从不同角度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初步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上述活动中的数据汇总、排序、分组和简单分析既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统计知识和技能,也是统计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让学生先后学习上述内容,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信息的意识,进一步感受数据分析所蕴含的独特思维方式及其价值。

4. 开展实践探索,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激活创造潜能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激活创新潜能。教材十分重视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具有较强探索性和实践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开放性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过程更为透彻的理解。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先沿100 米的跑道走一走,数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长时间,并由此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要用多长时间,估计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有1千米,从不同角度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短,体会路程估测方法的多样性。在学习了“24时记时法”之后,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张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既体会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又感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几个周长是20 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和比较,体会周长与面积的内在联系,发现蕴含其中的数学规律。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自己班上男生或女生中穿多少码鞋的人数最多,并进一步思考“如果在三年级的其他班级或不同年级展开调查,估计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初步体会不同数据样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由部分数据推断全体数据特征时所蕴含的随机性。所有这些,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都有利于启发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本身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并产生更多富有个性的数学思考。此外,教材还通过增设的“动手做”栏目以及重新设计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有趣和富有数学味的活动中感受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价值,并自觉自愿地把相关活动向课外乃至校外延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3: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