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给学生一杯“可乐”
[打印本页]
作者:
lsp
时间:
2010-3-23 14:33
标题:
给学生一杯“可乐”
山东省寿光市后疃小学 吴德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而教学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教学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乐”是“知”的前提,没有“乐”,也就谈不上“知”了。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世界知名的伟大科学家、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学,为了弄清一个数学概念长时间埋头阅读和思考;为了解答一道难题而废寝忘食。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对学习和研究感兴趣,很难想象,对学习毫无兴趣,见了书本题就头痛的人能够学好文化知识,要培养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兴趣,也就不可能学好文化知识;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领略到学习的奥妙,体会到学习中获取成功的喜悦。长久下去,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出学好文化知识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
要让学生“乐学”,首先还得老师施以“乐教”,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乐感。在学生倍尝学习的苦涩的同时,再为学生献上一杯“可乐”,来解除他们学习中的疲乏,使之精神振作,孜孜乐学,从而于“乐”中“知”之。。
一、扮演“可乐”的角色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个表情丰富的演员,往往要凭借自己的“演技”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一堂成功的课,其实也是一场成功的“戏”,在这场“戏”中,教师既是“导演”,也是“角色”,以情感的磁力为媒介,使得教师的情,学生的情,文章的情三者融为一体。
我在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总以一个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说是一个不入流的蹩脚演员,但我还是力求将恰如其境的情,融注于教材中,把自己变成一个情感的媒体,变成一个“可乐”的角色。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鼓励学生玩,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玩,和学生们一起玩,引导学生玩得有意义。由于设计的游戏由于带有比赛的性质,参加游戏的人都抱着渴望获胜的心理,这就使参加活动的学生有兴趣学、积极去学,并有助于克服腼腆羞怯的心理障碍。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激发了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参与语言交际,在游戏中学会使用语言,育教于乐。让学生触摸、猜物、取物、观察、描述,让学生在自我尝试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揭开谜底,享受到“跳起来摘桃”的成功喜悦,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我教《桂林山水》一文时,主要选取一个“美”字作为分析该文的突破口。首先,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很“美”?诱发学生慢慢打开情感的闸门,萌发一种“美”的情愫。其次,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把桂林山水之景写得如此之“美”?激发学生把感情引向深入,建立对课文更深一层的“美”的感受,使学生悟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感情正是支配文中“美”景的“神”所在。最后,让学生畅谈:面对“美”的山河、“美”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去做呢?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把学生对课文“美”的感受引入“制高点”,推向最高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撞击出对我们伟大祖国满腔的赤诚和燃烧着的爱。
二、创设“可乐”的氛围
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语言艺术。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运用了艺术语言。在课堂上,老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异样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和同学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如果生动幽默,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将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师生间产生感情的共鸣,与特定的情境、心境有关。因此渲染课堂气氛,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情境就尤为重要。比如一台丰富的文艺晚会,除了有精彩的节目之外,还须有主持人的投入、布景的烘托、各种舞台手段的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达到热烈、“可乐”的效果。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精神状态,不难想象,一个无精打采、情绪低落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搞活课堂的。本着这一点,我常常提醒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昂奋的精神状态,从而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广阔的思维场所。不仅如此,我还给自己下了一个苛刻的“硬指标”,每节新课开始一、二分钟内,一定要诱发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吸引住学生;否则,就是教学的失败。因为,这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如下棋,第一着棋出动,就直接关系全盘的输赢。在导入《桂林山水》一文时,课前,我先在黑板上挂出“桂林山水风景图”,接着手指风景图深情地说道:“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从过去学过的课本里曾领略过泰山的巍峨、黄山的险奇、三峡的瑰丽。今天,我们将再移动自己的游踪,到闻名遐尔、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去领略桂林山水的风采和神韵。”然后板书课题,在配乐声中,表情朗读课文,很快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还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讨论,上讲台畅所欲言,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地发掘文中的美,品味文中的美。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适当地配用音乐形式加以渲染,开始通过配乐朗诵而入境,中间通过配乐讨论而拓境,最后通过配乐渗透而升华。昔日的“茶馆”已变成今日的“音乐茶座”。学生在这种“可乐”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也学得扎实。
三、捕捉“可乐”的感点
“可乐”的形式,最多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学的“可乐”性,取决于教材内容的本身,教材内容具有一个无穷的“乐”的空间,这要看老师能否抓住这种闪烁在文中的“乐”感了。
根据我所执教的学生的特点,他们再也不屑于“是不是”的简单提问,再也不会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盲目地举手回答问题;他们习惯于作更加深沉的思考,发表经熟虑后的意见。较之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显得更加成熟、更加老练,但也显得更加内向,似乎已失去往日学生那种外在的活跃因素。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的这一特点,我在《桂林山水》一文的备课时,仔细过滤出文中带有认识性、启发性的兴奋因素,通过巧妙的引读,来拨动学生内在的“乐”感。如,师:“丽江的水真静啊”,生:“静的……”进而让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另外,我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也是尽可能地把知识变成有趣的“兴奋剂”,让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向学生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时,本来这问题很抽象、很枯燥,也很深奥,但经我渗入“可乐”之后,那味道便全然不一样了:“如果心情不佳,即使是繁华闹市、良辰美景,也只能是好景虚设,无心游赏;如果心情很好,即使是田埂湖畔、小村炊烟,也会使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同样是写山写水,高兴时是‘山笑、水笑’‘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悲伤时,是‘群山肃穆、江河挥泪’,满江的流水恰似满江愁。”学生听了以后,情绪高昂起来,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获得了美的感受。
四、运用“可乐”的语言
要使学生学得有味,关键取决于老师教得有味。老师上课,其实正如说书人那样,是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的、静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赋予教材以生命力,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若要达到这种迷人的教学境界,就得凭借一种迷人的教学语言。作为教师,我对自己的教学语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一、求亲切。每次当我走上讲台,面对全体起立的学生时,我总是默默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语调,寻求一种最佳的、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平和、亲近的语言感觉,用和悦的情绪体验去激发感染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心理距离。“传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业”,循循善诱,娓娓叙来:“解惑”,耐心细致,百问不厌。
第二、求生动。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把教材“静”的内容变为“活”的直接手段。我在教学中,力避琐屑、繁冗的陈词滥调,以“活”的语言作为自己教学语言的镜子。如,为了强调《桂林山水》一文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我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凝聚了作者创作心血最多的地方,因而,开头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窗口所在。”为了评价该文主题的典型意义,我说:“这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开头的‘甲天下’遥相呼应,都给人以神往的感觉。”
第三、求风趣。教师课堂语言的机智、风趣、幽默,有助于发挥他的课堂讲授技巧和艺术效果。我在《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中,当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意见一致时,我戏评道:“英雄所见略同。”当学生回答问题颇具见地时,我趣称道:“听君一番言,胜‘教’十年书。”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小时,我又巧妙地“化险为夷”:“问题回答得相当好,可惜没有麦克风。”……我所说的这些戏语,看似诙谐的玩笑、机智的调侃、善意的揶揄,但这些“可乐”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听起来不觉累,反而觉得轻松愉快。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