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浅谈初中化学课本与网络媒体结合教学的感触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5-1-3 21:41
标题:
浅谈初中化学课本与网络媒体结合教学的感触
浅谈初中化学课本与网络媒体结合教学的感触
摘要:化学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生命之本,其中不仅涵盖了学科知识点,还绘制出了初中阶段有关的实验装置图,提出了切合学生的问题,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的习题,是学生学习的必备之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抓课本中的知识点、装置图、问题和习题,以此作为教学之本,适时以网络媒体辅助,以达到复活概念、汲取信息、改进创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弱化化学学科中的难点,强化学科中的重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课本;网络媒体;综合能力;教学质量
如果我们多次走进初中化学课堂听课,你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外实中空。每节课都会使用多媒体,使用印刷的讲义,可却很少或不用课本。难道化学教学不需要课本还是课本已经可有可无?殊不知课本中书写着学生需要阅读掌握的知识,蕴藏着提高知识技能的习题以及启人思考的提问等,课本就像稻田一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收割,我们需要课本,课本不可丢!然而知识又是无穷尽的,我们需要开辟,利用网络拓展视野,开阔眼界。所以优质的课堂是以课本为主,网络点睛的课堂,如此的课堂才会出彩!接下来,我来谈谈初中化学课本与网络媒体结合教学的几点感触。
一、打开课本知识库,利用网络复活概念
课本的编排是学科专家经过缜密研究商榷而定,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学科性。每一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课本中都已详实写出,所以在授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直接拿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重要的文字语句并用笔画下标明,一来让学生认清课本的价值,二来在读画的过程中加深知识的印象。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等,这时我们不仅要画、标,更重要的在于理解剖析知识点的内在。复活概念就是很好的方法,还原其发现和生成的过程,把教材中抽象模糊的现成概念知识,按其人们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进行指导点拨,使其还原,使结果形态的知识通过还原加工转化为过程形态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和体悟前人发现的方法与思维[1]。其学习过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感知→同中求异→归纳概括→整合命名;另一种是信息感知→异中求同→归纳概括→整合命名。
例如: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或观察实验现象,对一些具体的过程进行感知,然后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现象中找出相同点:一部分变化中物质改变,生成新物质,一部分变化中物质不变,从而学生很容易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再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氧化物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了氧化物和化合物的共同点,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示意图(写明具体实例)分析,寻找两者的差异,学生会发现: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氧化物属于化合物,但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氧化物和化合物的概念和区别。
要弄懂概念,学生首先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阅读课本不是为了死记其含义,而是要理清概念中的关键词、关键字,逐个推敲。在此过程中可以选用的方法:①要点细分法:如原子概念:a“化学变化中”,b“最小微粒”。②逆推法:如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当中“由两种元素组成”,我们可以得知如果“不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就不是氧化物”。③前提法: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 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假如“不相互交换成分”还是复分解反应吗?④反问法: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那么“化学反应一定都发光、放热吗?”
二、巧用课本问题库,利用网络汲取信息
现有的化学课本中容有较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并结合学科知识提出,有的相当简单,稍加思考即可回答,有的超出学生的阅读范围,需要借助外力。这时我们可以以家庭作业形式布置学生完成,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并请学生整理。利用网络的快捷方便,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弥补知识的不足点。同时通过课堂的交流展示,学生容易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增强学科学习的兴趣。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5-1-3 21:41
比如课本第二章第三节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会有许多二氧化碳气体冒出;煤、石油、天然气和酒精等物质的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有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时所使用的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在讲新课前,教师可以将此问题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提取信息,整理在本。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吸取大量的未知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锦囊。然后在新授课上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之间交流汇报,教师再提炼小结,虽然知识的呈现只是改变了形式,但对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体验。
三、巧用课本实验图,利用网络改进创新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所以课本内容的编排中穿插着很多实验装置图,如何借助装置图,带动学生思考,促其创新是本学科研究的方向之一。呆板不能说话的插图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感觉枯燥乏味,所以他们更愿意自己利用实际的物品去摸索、摆弄。于是化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抓住有效地实验图资源,事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搜索网络,获得必要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商定方案,然后分组探究,深层次地剖析问题,改进现有装置中的部分,以求完善实验图、解决问题。
在课本二氧化碳部分有这样两幅图,如图1所示。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改进实验的意识和知识整合迁移的能力,课堂上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思考:能否调整两个实验使得过程更简单完善?能否用生活中的类似物品代替完成实验?等。而后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小组讨论,利用网络收集资料,从生活中找取代替品,为后续实验做好准备。这样的体验过程设计,既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不足,又发挥了小组团队的协助精神,利用集体的智慧,完善知识,在改进中提高了各自的学习能力,丰富了知识信息,也增强了创新意识。
四、选用课本习题集,利用网络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以课本习题为根本,以习题作为思维的生长点,深入根据习题的内涵,把课本的系统加以适当变式、多角度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全方位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归纳、拓展、延伸[2]。这样对提高学生化学解题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第四章中的一道题“已知锌、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 (稀)= MgSO4+H2↑ Zn+H2SO4(稀) = ZnSO4+H2↑ 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是多少? ”当然此题作为书后习题之一,主要的用途是巩固利用方程式的计算,但实际上该问题可以进行变换:
(1)如果要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的硫酸质量比是多少?
(2)若要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锌与镁的质量比为多少?
一旦问题如此设计,不仅仅训练学生书写格式的规范,其中还暗藏玄机——“元素守恒观”的渗透,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产生等质量的氢气所消耗的硫酸质量相等。那么为什么会相等呢?借助于化学方程式,学生很快看出硫酸中的氢元素与氢气中的氢元素质量相等。所以解决问题,得到答案是目的其一,更主要的是向学生灌输学科解题的观点和思想,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提升教学水平,使其更加高效、高质是教师长期研究的话题。我们只有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才能让更多的学子获得更多的知识,攫取化学课本中的所有,借网络之风扬帆起航!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