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实践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18
标题: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实践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实践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要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鼓励各个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专业学科课程、整合模式、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概念,而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应用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在近20多年中,信息技术本身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但信息技术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的学科课程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因普及信息技术而带来的效益。但是目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做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
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主干专业有汽修、数控、计算机、幼师等众多专业。而各专业的学科课程非常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靠教材中提供的几张插图或挂图是很难让学生有深刻而真实的体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经验主要还是记忆教师和课本所给予的知识,做作业来练习所学的技能,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摆脱传统的角色。在寻找新方法时,我校提倡尝试开展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能力增强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等。但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困惑,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希望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助手,象铅笔一样,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中。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而是在产生需要的时候学习所需知道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当然,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整合只是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
1、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趋势
  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一切取决于效率,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所隐含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18

学校观: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现代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是正规的学校。 只有建立起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知困惑
        广大教师对整合的内涵理解不深入。
许多教师对整合的理论只有一些简单的认识,他们的观念停留在“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就是整合”这种肤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出现了整合目标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等错误的思想。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完整地使用课件,在制图课的学习中取消了教师亲自绘制三视图这一环节;在旅游课的学习中完全让课件完成风景点的介绍;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教师将公式或解题过程用计算机演示而不去用黑板板书,而且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不使用黑板。许多教师没有理解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整合的立足点应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而且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到底在哪些地方可以为我们的课程服务或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        信息技术没有真正整合进课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停留在媒体观。
在我校实践的初期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只起到了“播放工具”和“辅助教师的作用”。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营造了很好的环境,但没有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仍然停留在用课件、文字来“播放”或“呈现内容”的层次上。很少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依据学科特点为学生设计诸如自主探索的空间或协作交流的空间,基于问题情景的或基于任务情景的,支架式或抛锚式等多种多样的学习环境。
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理解和运用困难。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还无法改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由于对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理解肤浅,结果教学中完全被课件控制着,教师主导作用过于死板,完全用课件中的设计去控制教学过程,没有意识到课堂是一个机动性很强“黑箱”,在这里可能会出现很多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灵活处理一些即时出现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1、基本理念
信息技术的一般定义为: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一门综合技术。显而易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信息技术所应该突出的是: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其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核心所在。教师不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分开,能有助于信息技术了无痕迹地结合在学科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铅笔,而是学科课程本身。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关系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正是基于实践的反思,国内的教育专家引入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并指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19

        理念上的差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强调的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        目标上的差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学科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        范畴上的差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基础上发展起来,但理念得到了提升,范畴获得了拓展。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技术扩展到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        实施上的差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实施的难度较小。
        作用发挥上的差异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发展与实践
    中职学校开设的许多专业学科课程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基础知识本身不太扎实的中职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对学习专业知识还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不久部分学生就会因学不好专业知识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信心。这就要教师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将抽象化为具体、将难点化为易点。在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种新的概念后,它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也经历了尝试阶段、磨合阶段、成熟阶段、发展阶段。在最初的应用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大多采用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模式,随着应用的深入,逐渐会发展成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模式。并且通过观念的革新,最终会促使和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
1、以专业学科课程的知识为中心的整合模式实践
目前大多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都属于这种模式。按照教材的安排和课时的要求来设计所有教学活动,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整合模式的实践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形式。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19

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如汽车构造这样的专业课常常因缺少实物或模型而使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但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运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实现了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这种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
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针对汽车专业的“我最向往的车”、针对旅游专业的“最值得去的景点”、针对建筑专业的“我设计的新校区”等等专题。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基本上没有变化,但是,教师多了一项工作:对交流的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感情和学习兴趣的激起,使其对学习产生了较高的积极性。
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这种形式下,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虽然这种教学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和优秀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对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最后的评价方式仍以测验为主。
2、以开放式、资源为中心的整合模式实践
目前教育界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教师着重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分别是: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协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
        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的提供者。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原本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筛选和搜集素材。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19

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比如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根据指定的一个风景点从网络上寻找相关资料,然后运用Powerpint、Forntpage等工具软件将文本、图形、声音等进行加工,制作成一个幻灯片或网页来进行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        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因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
如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每四个人一个小组,以一周的时间,用课件的形式介绍一个风景点。接受任务后,学生们组合在一起,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找到了大量翔实、丰富的资料,小组成员一起研讨课件的制作方案,最终做出了令人满意的一个个课件。一周以后,每个小组通过投影仪逐一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用Word做成了集图片、文字于一体的漂亮文本。有的用Powerpiont做成了集图片、文字、音乐、影像于一体的幻灯片,有的用Frontpage做成了效果生动的网页,学生们丰富的创意与良好的协作圆满而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投入的状态。信息技术与旅游专业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这样地自然。
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都可以为该层次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很好的支持。如在财会的专业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境,让学生在各种真实、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探索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等都是将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的展望
前面两种模式虽然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没有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当前面两种模式中包含的七种应用方式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并取得很大成功时,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
教育内容改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学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19

教学目标改革:教育内容的一系列改革会对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产生强烈冲击,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主体。而这些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的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人的重视,一些开拓者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上述目标的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新的、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5或50分钟一堂课,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活动安排的分组上,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实行异质分组。
四、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实践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技能,还要求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较深的理解和体悟。教什么、如何教比用什么教更重要,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我们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避免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优化组合和调动教学系统中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追求最佳的效果。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忽视教师在整合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1、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实践中需关注的方面
        明确整合的目的是改善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为达到学生掌握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认知工具,就象去某地方要乘汽车或骑自行车一样。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实施整合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课程目标和如何改善学习这个中心,切勿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再增设有关信息技术的新目标或其他目标。否则,不仅达不到整合的目的,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        要密切结合学科课程特点,选择好整合的切入点
    选择好整合的切入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口,而切入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及该学科教学改革的热点。学科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在模拟电路教学中的PN结、晶体三极管、放大电路分析等;又如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中的进程同步与通信、存储器管理等都是高度的抽象,怎样运用信息技术使艰深抽象的内容变得容易一些?再如机械制图中的三视图、轴侧图的绘制需要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帮助训练和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结合具体的学科课程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选择信息技术,把它恰到好处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获取知识。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19

        信息内容要适度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优化课堂的作用。但不是说因为效果好,就应该“多多宜善”。因为每节课都有它的中心、难点、疑点,如果内容太多、信息量过大,必然会冲淡中心,而且还不利于知识的吸收。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信息技术要恰当地为课程目标服务,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信息一定要适度,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并让学生和教师充分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        要务求实效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演示好一节优质课,请专人做好课件,但是在这节课讲过之后又按照以往的方式教学,并没有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的教师,把课本中的定理、概念、甚至练习题原封不动地输入计算机中,加上一些图片、音乐就以为是一个课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        要实现真正的人机互动
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综合资料在计算机里的一种简单演示,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分散学生注意力,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 感染和启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欢乐中成长。
   2、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实践中应掌握的原则
        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19

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        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Excel、Powerpoint和Frontpage,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课件,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