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谈信息技术对学生德育的促进作用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07
标题: 谈信息技术对学生德育的促进作用
谈信息技术对学生德育的促进作用
内容摘要: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延伸到网络教育环境中来,我们只有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建立新的德育观和网络德育体系,帮助青少年消除网络中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探讨在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的策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意识,因势利导,让社会、家庭、学校都行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德育   网络    道德   校园文化
如何给孩子们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我们只有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建立新的德育观和网络德育体系,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才可能切实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才能自信地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2008年,天津市教委制定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对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数字化资源、信息技术应用、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五个方面制定具体规范。同年制定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2012年)》,到了2012年全市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了高标准、均衡化的目标。为了巩固现代化建设的成果,2013年又制定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 现代化建设标准(2013—2015 年),对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规范的要求,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更可喜的是2014年5月我区开始运行教育云项目,实现了全区的教育资源共享和网上教学和德育,这些建设成果为在新时期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就当前形势而言,学校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学生家庭基本普及了网络,实现了家家通;许多学生家长、学生配置了智能化手机,上网如探囊取物,基本达到人人通。网络以它迅猛快捷,包罗万象一下子就占据了青少年生活空间和思维空间,上网的人群成倍地增长着,在上网的人群中,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网络的随意性和隐蔽性,激发青少年好奇心;但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信息的发布缺少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网络上的很多资源并没有经过审核,使得网络信息繁杂、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给给青少年对信息的选择带来困难。正处于接受能力强,分辨是非能力弱思想形成阶段的青少年会不自觉地接受这些信息的。由于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致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道德缺失、荒弃学业、损伤了身心健康,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父母、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延伸到网络教育环境中来,发挥网络优势,帮助青少年消除网络中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探讨在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既思想过硬又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
网络不能只成为青少年个人活动的场所,在网络环境下也应以网络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作为教师更应及时更新德育理念,拓宽德育领域,开拓网络教育新途径,让每个青少年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网络时代。
打造一支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也是广大青少年、广大学生家长对我们的期盼,因此我们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学习,加快角色定位与创新。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要从教育的灌输者、说教者转变为网络传播中的“引导员、把关员、巡察员”,既作为教育者,又网络资源的沟通者;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广博科学知识和良好道德品德,又不高高在上,以权威自居,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输者,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者;既作为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网络健康向上信息的发布者;既不强行“说服”,简单粗暴,又能积极提供“选择”和“引导”,让青少年乐于接受,与青少年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身更具有人情味、更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07

当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需要。有些教师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和高度政治责任感,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年龄偏大,在网络意识、熟练使用和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以及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有所欠缺;另一部分是年轻教师,虽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业务理论与实践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和提升。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中小学应着力建设一支以专业化和职业化为目标,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容易产生极端和暴力行为。而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身心特点是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有些软弱。所以要创造条件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为学校德育发展提供有利时空。 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
  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举措。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强化他们的网络自律性,培养他们的主流的道德规则。
三、利用学校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
     现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基础教育云运行后,每位教师、每位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帐号,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备课、网上课堂、网上学习、网上教育等功能。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每个学校都在自己的网站开设了德育教育等相关栏目或专题。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料,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有时可以利用网络的虚拟功能,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活动者在不同道德观念支配下的不同行为反应将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毒品的危害”“竞争与合作”“知法守法”“道德警戒线”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感受某种做人的道理,把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结合了起来。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并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把枯躁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感性知识。克服了理论学习的僵化状态,学生由原来被动地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要求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净化了心灵,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08

    如我们设立“校园说法”专栏,宣传法律法规,以典型案例给学生以警示。设立网上德育论坛:及时就某些热点问题或典型案例在论坛上提出讨论话题,如“我眼中的民族精神”、“我心中的好老师”等,引导学生自由登陆,发表见解。可以说德育网站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大花园。学生既能受到德育教育又能得到美的熏陶。
三、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虚拟的网络也是现实的,网络无处不在你我身边,对学生来说,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平等说话、相互交流、展现个性特长、激发灵感的舞台;就教师而言,虚拟且现实的网络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促进师生交流的渠道。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使学校、老师、学生三者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网络是开放的、虚拟的,也是真实的,我们在享受网络优势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网络存在风险,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需要监管和引导,更需要勇气和自信。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在统一了思想认识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如何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培育出一片净土上。
四、开发简单实用的网上家长学校资源
家庭、学校、社会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网络,那么如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办好家长喜欢的家长学校呢?网上家长学校运用现代网络传媒便捷快速、高效功能,多渠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多方面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和谐成长的氛围,用信息化、网络化模式给家庭教育办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网上家长学校立足家庭教育手段、观念、机制和活动的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时代性和实效性的家庭教育创新之路。
现在有多的省级的网上家长学校,如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陕西省网上家长学校等,都是办的很有特色的网上家长学校,我们学校根据农村校的特点,创办自己的网上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宣传正确家教思想,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状况,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促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特别是我校的许多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学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实际,网上家长学校的开通,便于父母真实的了解孩子的实际,消除了时间上和空间上障碍。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利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和逻辑思维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在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面对新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一个全新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它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学生的学科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9 22:08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多媒体平台--学生之间的三者互动,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成绩。同时也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教育技术丰富的技术含量,促进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使广大教师能够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利用教育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改变落后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模式和手段,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六、引导学生网上进行自我教育
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目前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应是当务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时空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不单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事情,还应发动学校全体学科教师参与,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
虚拟的网络空间,既有无穷的精彩,也隐匿着难料的陷阱。青少年具备一定的自护意识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思想,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注意做到慎交网友;避免沉迷游戏、长聊成瘾,不能自拔;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外漏,保证自身安全;注意身体健康,预防因上网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坚决拒绝色情暴力诱惑,保持自己纯洁的心灵。
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学习体会,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
七、让绿色网络资源占领德育教育阵地
网络是一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它浓缩了人类文明,蕴涵着无尽的资源,但因为世界观、价值观等的不同,在网上也掺杂着许多不健康的内容,这对于抵抗力还很脆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是挑战。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完全可以针对学生实际以及教育教学要求来选择、整理、编排内容,为青少年的身心保驾护航。
同时,我们广大教师也可以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如雏鹰网、学生网、中国少年网、科技博览网、红泥巴村、童网、中青网等知名网站,不但让青少年在这些网上尽情遨游,享受在网络中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且积极参加他们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网站,并介绍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指导学生利用免费的网络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通过网络推动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纯净的天空,也是他们成为一个个能在互联网上遨游的雄鹰。
总之,我们要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意识,因势利导,让社会、家庭、学校都行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