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课导入时,教师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主动发言的次数和正确率作为小组加分的标准。然后再通过思维导图出示中心主题词“Festivals in China”,并询问学生从这个主题词中能够联想到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在小组竞赛和激励机制的刺激下,学生非常踊跃地举手发言,教师还可以的适当的情况下做一些拓展。比如,当学生说到Mid-autumn Day,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学生:“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Mid-autumn Day ?”因为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话题,既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也在4A Module2 Unit1 Jill’s family中学习过相关内容。图2就是导入环节中师生共同构建的思维导图。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28 22:24
根据这个图形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完全被激活,开始关注本课所要学习内容。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来说一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学生就会有很多想法,并且不由自主地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听读,学生的关注程度就大不相同了,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加深了。可见,一个巧妙的导入对于一节课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接着,在While-task环节,思维导图不是直接全部呈现,而是分步骤按照教学的推进逐步呈现的。先通过中心主题“Festivals in China”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再按照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将思维导图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一一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中心主题下主要围绕了四个小话题: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并把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展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出本单元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并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与认知继续思维的拓展和发散,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然后在从整体和具体环节上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使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更为扎实深刻,掌握和运用更为自主灵活。
在Post-task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基于思维导图,构思自己的想法,再加以适当调整,最后进行语言文本的综合输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中要求学生语言输出的主题是:“Festivals in China”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喜好和想法。但以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进行表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把它改为一个问题:“Which Chinese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有明确的着眼点有的放矢。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想说、敢说和会说,教师还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发散思维、整理思路,进而进行文本输出。
另外,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语言支架:…(festival) is in …(month). It is …(weather). People usually go to …. People usually …(do). People usually eat…等。在这些语言支架的帮助下,学生输出的语言就像模像样了。 可见,思维导图在学生的语用体验中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思维扩展作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信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思维导图呈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连接其它相关的学习资源,对思维导图中的中心主题、关键词和内容进行强化与扩展。如:利用超链接将大量学习资源与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或关键内容进行链接,充分发挥和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进行多媒体强化,加深理解与记忆。
六、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它形式灵活、易于操作,并以发散思维的方式将复杂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形象化、可视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培育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将思维过程可视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实现了语言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培育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质效,提升学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