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周期长,无法短期观察的实验。如生物课上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胚胎发育过程等,用多媒体在较短的时间演示其进程省工省时,直观可行。
⒉有毒物质和易发生危险的实验。如化学课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造成意外伤害。
⒊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如物理电学部分各种电表的错误连接等,通过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用品,避免烧坏电表等,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⒋成功率较低的实验。有的实验呈现的现象微弱,不易观察,如果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放大”、“慢放”或“重放”等模拟动作,更利于学生仔细的观察,增强实验的真实感。
⒌对比实验。如化学课上比较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三个制取装置各有异同,如果在实验室中做实验,因需要的仪器较多,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化学仿真实验室,对真实情景进行再现和模拟,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实验平台。
[二]无法观察到的知识点,需要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才能达到预设的目的。
1.微观放大。化学课堂上的有机物分子结构模型课件就凸现了这一特点。
2.宏观缩小。如物理课上行星运动规律及相互位置关系,用立体运行模拟课件来展示这一宇宙景观,效果相当形象、直观,学生易于认识和理解。
3.呈现日常生活中无法感知的物质。如物理课上磁场的空间分布及导线如何切割磁感线等,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磁场空间分布图,通过旋转、切割得到各个方向的视图,实现立体图和平面图的转换。也可将磁感线立体图转化为剖视图,增强直观性。
4.因条件所限无法观察的现象。如物理课上核武器的爆炸等现象,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或者核试验的视频短片等都能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理论性、抽象性的东西具体化。
1.演示工作原理。如化学课堂上,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演示。
2.演示发展变化。如生物课肾小球的滤过、血液循环、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等,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生理过程的具体细节,就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
3.演示因果关系。如数学课堂上的“二次函数”抛物线平移现象演示、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动画演示等都让学生记忆犹新。
4.演示动态过程。如物理课上的物体平动和转动,船舶的渡河运动,小球的平抛运动,人造卫星的圆周运动,单摆、弹簧振子的运动,纵波、横波、布郎运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再如数学课“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使几何画板进行模型转换,可让图像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度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
5.演示分割展开。如物理课堂“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教学,利用PPT的动画功能,对行星围绕太阳运动在椭圆轨道上与太阳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相同面积的规律,跟踪测量圆弧长和圆心角,引导学生发现角速度的不同,进而掌握行星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线速度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