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五读”教学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3-5 09:05
标题:
“五读”教学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这一模式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而且程序清楚,操作简便,便于广大语文教师使用。每一“读”教学任务、要点清楚,目标明确,能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使“五读”教学法易于操作,便于广大语文教师使用,通过实验研究过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操作流程: 一读──范读(自读)。范读就是通过教师或学生较规范地进行示范性朗读,以扫清文字障碍,使学生把课文读通,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阅读课文,总是从字词开始的。从字面上感知文本是阅读的第一步。只有扫清文字障碍,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感知文本。扫清文字障碍,使学生会读课文,范读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范读,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就能边听边学边记,这样就能在语言环境中突破生字词。范读后,立刻着手生字词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扫清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对于较难理解的课文,可以在教师范读教学生字词后,再由基础好的学生范读,并随文指导读法和纠正错别字,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限制,范读能使学生有效地感知课文。通过范读(自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值得一提的是,范读时一般不提倡播放录音,要求教师自己读。因为只有教师,才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教学任务:扫清障碍,感知文本,让学生把课文读通。 教学流程: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划生字词。(也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认读生字。 4.检测一读效果。 检测方式建议:(1)思考并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人或什么事……;(2)指名学生试读课文…… 二读──引读。就是通过教师的朗读,随文引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以重点词句为拐仗,理清文章顺序并以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引读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方式。也就是教师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读到重点词句时,作有意的停顿,让学生接读重点词句,并标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师引,学生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较准确地把握重点词句,并借助重点词句这根拐杖理清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思路理清了,学生也就能把课文“读顺”了。一般来说,确定引读的重点词句的标准有以下几条:一是突出中心的词句;二是显现文章结构的词句;三是蕴含强烈感情的词句;四是含义深刻的词句;五是意思含蓄艰深难懂的词句。引读重点词句结束后,立刻指导学生根据重点词句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是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思路理清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思路归纳出文章主要讲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景、什么物等。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课文,应设计一些问题做铺垫,以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任务:理清顺序,走进文本,让学生把课文读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3-5 09:05
即:
这一模式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而且程序清楚,操作简便,便于广大语文教师使用。每一“读”教学任务、要点清楚,目标明确,能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使“五读”教学法易于操作,便于广大语文教师使用,通过实验研究过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操作流程:
一读──范读(自读)。范读就是通过教师或学生较规范地进行示范性朗读,以扫清文字障碍,使学生把课文读通,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阅读课文,总是从字词开始的。从字面上感知文本是阅读的第一步。只有扫清文字障碍,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感知文本。扫清文字障碍,使学生会读课文,范读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范读,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就能边听边学边记,这样就能在语言环境中突破生字词。范读后,立刻着手生字词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扫清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对于较难理解的课文,可以在教师范读教学生字词后,再由基础好的学生范读,并随文指导读法和纠正错别字,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限制,范读能使学生有效地感知课文。通过范读(自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值得一提的是,范读时一般不提倡播放录音,要求教师自己读。因为只有教师,才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教学任务:扫清障碍,感知文本,让学生把课文读通。
教学流程: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划生字词。(也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认读生字。
4.检测一读效果。
检测方式建议:(1)思考并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人或什么事……;(2)指名学生试读课文……
二读──引读。就是通过教师的朗读,随文引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以重点词句为拐仗,理清文章顺序并以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引读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方式。也就是教师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读到重点词句时,作有意的停顿,让学生接读重点词句,并标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师引,学生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较准确地把握重点词句,并借助重点词句这根拐杖理清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思路理清了,学生也就能把课文“读顺”了。一般来说,确定引读的重点词句的标准有以下几条:一是突出中心的词句;二是显现文章结构的词句;三是蕴含强烈感情的词句;四是含义深刻的词句;五是意思含蓄艰深难懂的词句。引读重点词句结束后,立刻指导学生根据重点词句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是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思路理清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思路归纳出文章主要讲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景、什么物等。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课文,应设计一些问题做铺垫,以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任务:理清顺序,走进文本,让学生把课文读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3-5 09:06
教学流程:
l.教师引,学生读。例如,师引:“漓江的水真静啊……”,生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2.引导讨论作者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引导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文讲了什么?怎样讲的?)。
4.检测二读效果。
检测方式建议:(1)思考回答: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2)课文主要讲(介绍、描写)了什么?请说具体些。
三读──导读。指在学生阅读时,教师通过启发提问,导出文章的脉络结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轻声齐读课文,在读到重点句段时,让学生停止朗读,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接着由学生齐读后面的内容,用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的导问。通过这样的教师启发提问的“导”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读”,在一导一读中,学生就自然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理清了脉络结构。通过这样的导读,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感受文本。当然,教师的提问必须精心设计,必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设计问题还应遵循以下要求: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突出单元训练重点;3.点明课文的教学重点;4.揭示文章的逻辑结构;5.能对揭示文章主题有帮助;6.必须能用课文中的原话直接回答。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结构,学生也就能把课文读熟了,即读得流利了。
教学任务:整理脉络,感受文本,让学生把课文读熟
教学流程:
1.教师导问,学生读答。导读示例:师导:“桂林的山是什么样的?”生读答描写桂林的山这一段。
2.引导讨论课文的脉络结构。
3.学生自主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4.检测三读效果。
检测方式建议:①让学生自主概括段意。②复述层次结构。③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导问中的问题……
四读──精读。即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讲解阅读。精读就是要在导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阅读领会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阻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和分析讲解。这里必须明确,精读并非面面俱到地分析讲解,而是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精”讲。精讲的核心是一个“精”字,也就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突破重点难点的讲读,即要讲在“点子”上。那么如何确定重点难点和讲在点子上呢?所谓重点,是与一般相对而言的,指能体现大纲精神,符合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反映教材本质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从班级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在钻研大纲和教材,在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确定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分析。另外,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置疑问难,以便讲读更具有针对性。在解读课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意创设生动、活泼、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惑──留有思考余地。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会语文知识,又获得艺术享受。一句话,精读是教师讲和学生读的紧密结合,应充分摆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突破了学生阅读的重难点,学生自然也就能理解课文,把课文读懂了。
教学任务:突破重点,理解文本,让学生把课文读懂。
教学流程:
1.引导分析课文重点,针对重点进行精讲细读。
2.由学生置疑问难,针对难点进行精讲细读。
3.再读,引导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检测四读效果。主要检测学生对重难点的领会情况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读──品读。就是围绕品味文本的需要进行阅读。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未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还需要使之得到升华,也就是要透过文本,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学生真正“读透”课文。怎样才叫“读透”呢?文章是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情达意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书面语言,能做到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通其心,感其性,明其理,即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领会作者是怎样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达到了以上要求,就可以算是把文章读透了。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透,品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品读,其核心也在一个“品”字上,也就是要把文章的书面语言提炼和升华。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用心品味,并教给它们一些有效的方法。品读课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分析文章的题目;第二,抓中心句;第三,抓重点段;第四,分析课文议论和抒情的部分;第五,分析人物形象;第六,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七,对重点句段反复品味读。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从哪方面入手,要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而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品味文本,人文性的渗透不可生搬硬套,只宜在品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领会。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文章作者的表达技巧,提炼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要注意联系学生习作,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任务:人文渗透,品味文本,让学生把课文读透。
教学流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找出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句段,反复品味读,品味课文蕴含的思想内容。
4.分析写法,归纳学法。
5.适度拓展,迁移练笔。
6.检测五读效果。
检测方式建议:①说说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②说说、议议学习了本文后受到什么教育或启发,学到了什么方法等。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操作流程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读’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发展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其中,“教为主导”包含“教师”、“教法”两层含义,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法的主导作用;“学为主体”包含“学生”、“学法”两层含义,既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强调学法指导的重要性;“读为主线”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读中求解。
“五读”教学法以“五读”来组织阅读教学过程,能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结构,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指出:“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在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教材时,应注意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理解。”“五读”教学法用“五读”来组织阅读教学,这“五读”不仅是“师导”的过程,更是“生学”的过程,从而促进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理解,培养了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一个单元的课文,教师用“五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一两篇课文,其余课文让学生按“五读”的思路自主学习,这样,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系统的──结构方法”强调:“划出体系中主要环节──教学过程中不依据主要的实质性环节就不可能找到最优的方案。”“五读”教学法把阅读教学过程这个体系有机地划分为“范读(自读)”、“引读”、“导读”、“精读”、“品读”五个有序的实质性环节,并以“读”为主线,使“五读”成为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有机整体,从而成为一个在相对条件下最优的阅读教学方案。苏立康在《小学学科教论(语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大部分为初知大意、深入阅读、总结巩固三个阶段。”“在深入阅读阶段,要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自己读书,辅助于谈话和讲解。做到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提高。”“五读”教学法是对阅读教学三个阶段的创造性发展。“五读”教学法强调“读为主线”,通过“五读”以读促思,读中求解,从而真正做到苏立康老师强调的“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提高”。
“五读”教学法运用“五读”来组织阅读教学过程,读通、读顺、读熟、读懂、读透的要求,符合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所以,学生能学得轻松愉快。同时,“五读”教学法程序清楚,操作简便,教师易于掌握和运用,而且,在“五读”模式下,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所以“五读”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五读”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楚雄市树苴乡中心小学自实施“五读”教学法以来,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市农村学校第一名,并超过了部分城区学校。从2005年开始,楚雄市部分薄弱学校也尝试使用“五读”教学法,仅两年多时间,语文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鹿城镇中心小学仅一年的时间,语文教学质量就从农村的薄弱学校跨入了先进学校的行列。
运用“五读”教学法,一定能使你的语文课堂更精彩。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